基督徒的生死观

2019-04-19 06:54 浏览量: 4690 作者: 李世峥 来源: 网络
摘要:不论你是谁,如果你认识了基督,接受了基督教的生死观,就可以正视死亡并跨越死亡,从而以敬畏的心善待生命。果真如此行,我们的人生就一定更有意义,就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的那样:“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

经文:传72;约1125;来927

生与死是人世间正常不过的事情,曾有报道称,全世界每天都有364321人出生,147137人死亡。就是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不少人出生,亦有不少人死亡。如果单纯地以数字理解生与死,我们就不会为生与死的现实而大惊小怪,生与死的话题也顿时显得无比乏味。然而,生与死显然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因为生与死即是人生的全部,对于生与死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及生活态度。因此,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一直在关注生与死的话题,探索生与死的秘密。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而这种见解也直接影响他的人生。作为基督徒,当然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上所读的三节经文,勾勒出了基督教生死观的基本轮廓,藉着这三节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徒的生死观,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生与死。

一、正视死亡

“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

对于“死亡”的话题,国人一直讳莫如深。孔门弟子季路满怀信心地将关于“死”的问题抛向老师时,博学多才的老夫子给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答案——“未知生,焉知死”。或许正是因为孔子的这种态度,之后的儒家学者一直未曾涉及“死”这个话题,以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缺少了对“死”的思考。发展到后来,非但不愿思考“死”,甚至连“死”字都不愿提起,从人们对“死”的种种讳称可以看出,帝王之死称为“驾崩”,平民之死称为“离世”,老年之死称为“登仙”,少年之死称为“夭折”,正常之死称为“正寝”,意外之死称为“遇难”,和尚之死称为“圆寂”,道士之死称为“羽化”……之所以如此避讳“死”的话题,原因就是不敢正视“死”。然而,逃避死亡的话题并不能逃避死亡的事实,逃避的行为不过是类似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之举。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过:“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但有一件事我们却清楚知道一定会发生,那就是‘死亡’。聪明人会好好预备,愚蠢人则只知道逃避。”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可谓入木三分。

基督教的信仰从不避讳死的话题,传道者提醒我们:“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对这句话,《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更加直接:“活着的人应该常常提醒自己,死亡在等着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必须正视死亡呢?因为对“死”的态度,会影响“生”的质量。有基督教学者将孔子的话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此话很有道理!

从基督教的圣经来看,自始至终都在讨论“死”的话题。圣经的第一卷书《创世记》,即记述了死的由来,之后的很书卷或多或少地都提到了“死”,直到圣经的最后一卷书《启示录》,为“死”做出了最为圆满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督教的信仰正是要探讨关于“死”的话题,也正是要解决关于“死”的问题。因此,基督徒不避讳死亡,反倒以积极的心态正视死亡。

一位诗人如此祈祷:“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诗394)对于死,每个基督徒都会有这样的坦然。

二、跨越死亡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

有了对死亡的正确态度,就要解决死亡的问题。当代著名学者刘小枫说:“理解死生不是基督信仰的最终落脚点,战胜死、敬重生才是基督信仰的关注要点。”

谈到解决死亡的办法,就不能不谈死亡的原因,因为只有如此才可“对症下药”。“死”从何来呢?让我们从圣经的记述来看,始祖违命之后,罪入了世界,死随之而来,经上说:“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512)当世人都因罪而必须经历死亡的时候,耶稣基督主动为全人类解决了罪的问题,“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彼前224)。基督的舍命战胜了死亡,让我们的生命可以永存,一切乐意接受基督的人,都可以因他的宝血而跨越死亡。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他(上帝)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63940)信仰上帝的人虽然也会死,但他们的死不是永死,乃是睡觉(参约111113),当基督再临时,都要醒来,即复活。使徒保罗笔下的复活令人神往:“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林前155253

基督耶稣以死战胜了死亡,我们因信跨越了死亡。自此,我们不再惧怕死亡,不再贪生怕死,对于死会有一种无比坦然的心态。使徒保罗说:“我们活着,是为主而活,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们都是属主的人。”(罗148,《现代中文译本》)对于生和死,有了这样的坦然,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他生活一定会充满阳光,充满喜乐。跨越死亡的人生何其美好!使徒保罗写诗道:“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林前1555)每一个相信上帝的人,都可以与保罗一同唱和。

三、珍爱生命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还有审判。”(来927

当一个人解决了“死”的问题之后,他的“生”就会显出其价值,他不再贪生怕死,不再畏首畏尾,他会以积极、乐观、勇敢的心态度过自己的人生。然而,人的生命终归是有限的,且是短暂的,在这有限的年日,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呢?《希伯来书》的警告非常重要——“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还有审判。”这个警句提醒我们,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不可游戏人生,虚度光阴。经上说:“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传1214)知道这个事实,我们怎敢放纵私欲,任意妄为呢?

首先,珍爱生命就要珍爱身体,使徒保罗说:“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毁坏那人,因为上帝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林前31617)上帝赐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但我们却将它折腾的千疮百孔,有谁懂得去珍爱身体呢?吸毒、抽烟、酗酒、纵欲……沉迷于这些事情的人,无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另外,人们不知休息地过度劳作,也是不太珍爱身体的表现,曾有人说,人年轻的时候豁出命赚钱,年老的时候豁出钱保命,这是何苦呢?我们当然应该积极创造财富,但一定要记得保重身体。

其次,珍爱生命就要关爱他人,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在关爱他人的时候,才显得更为伟大。我们固然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决不能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等极端自私的处世哲学,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要做到关爱他人,努力做到耶稣基督要求于我们的“爱人如己”。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兼教育家爱默生说过,人生的道德标准有三:1、要自己活下去;2、让人家也活下去;3、帮助别人活下来。基督徒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的人生。

一位诗人祷告上帝说:“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这应该是每个基督徒的心声,因为只有在上帝的带领下,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

以上所述,便是基督徒对生与死的基本观点,我们正视死亡而不避讳死亡,跨越死亡而不畏惧死亡,珍爱生命而不轻贱生命。不论你是谁,如果你认识了基督,接受了基督教的生死观,就可以正视死亡并跨越死亡,从而以敬畏的心善待生命。果真如此行,我们的人生就一定更有意义,就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的那样:“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