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词汇:洗礼

2017-06-29 08:04 浏览量: 4522 作者: 主仆 来源: 《当代神学辞典》
摘要:Baptism 洗礼,为了整体地处理从圣经的根源到现在的洗礼观,我们把本文分作两部分来讨论∶圣经神学的洗礼观;历史及系统神学的洗礼观反省。 圣经神学礼仪的性质。洗礼是一个水洗的过

Baptism 洗礼,为了整体地处理从圣经的根源到现在的洗礼观,我们把本文分作两部分来讨论∶圣经神学的洗礼观;历史及系统神学的洗礼观反省。

 

  1. 圣经神学

礼仪的性质。洗礼是一个水洗的过程,具有属灵的意义,其根源可上溯至旧约及基督教前期的犹太教。律法规定“不洁”的犹太人要洗澡(如∶利十四89及十五)。亚伦和他的儿子成为祭司之前,先要行洁净的礼仪(利八56)。赎罪日亚伦进入至圣所之前,先要沐浴洁净,离开的时候也要如此(利十六34)。把担罪公羊放到旷野的人,要“用水洗身”,焚祭牲的人也要“洗衣服,用水洗身”(利十六2628)。这些洁净礼仪亦引为日后祷告中属灵洁净礼的象征(如∶诗五十一12710)。

在基督教纪元前不久,约但河区展开一种洗礼运动,最值得注意的可算是昆兰社团。当时有些祭司认为,圣殿敬拜已经腐败,便与信众跑到旷野生活,每天有洁净的仪式,又厉行悔改的生活。施洗约翰的洗礼,很可能就是按昆兰的洗礼改革而成。施洗约翰“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可一4),预备迎接弥赛亚和祂国度的来临,那时耶稣将要用圣灵与火施洗(太三1112)。他的洗礼是悔改归正的洗礼,故是一次永远的,与昆兰社团每天都举行的洁净礼不一样。至于犹太人入教的洗礼是不是很早就有,以致影响早期教会的洗礼,我们没有足够的文献作判断。他们的洗礼是专为外邦人皈依犹太教而设的,包括割礼、洗礼和献祭等礼仪;而妇女则只须洗礼及献祭,故她们的洗礼就具有较大的意义。

耶稣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这洗礼是预备罪人迎接弥赛亚的来临),全是基于祂愿与罪人认同的自发行为,也是表明神拯救人的行动已经开始,包括神来到人间,开始神国的行动和工作,祂的死与复活,以及差遣圣灵降临等。因此复活的主颁下的大使命,包括为信的人施洗,就一点都不出奇了(太二十八1820)。“奉父子圣灵的名”一语,在闪族语言的意义下,是指洗礼乃在三位一体之神下举行之意,特别是指明洗礼的基础及目的,也表明受洗的人开始进入属神的关系。希腊人也会这样理解,“是藉着使用祂的名字,来表明是属于父、子、圣灵的。”

礼仪的意义。在使徒的教导中,洗礼基本上是指“与基督联合”,“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三27),这种语言是表示洗礼时除下并重新披上衣服的动作(参西三914怎样使用这个意象);“披载基督”是指接受了基督,在基督里,因此是与基督合而为一。按保罗的教训,基督既是死而复活的主,洗礼就表明“与基督在救赎行动的联合”,包括与祂同葬于坟墓,并在祂的复活上与祂合一(罗六15;西二1112),因此就有份于祂的新创造(林后五17),这正是预尝那永恒国度来临时的复活(西三14)。此外,洗礼也表明是“在祂的身体,即教会里与基督联合”,因为“在基督里”正是表明和所有与基督联合的人,成为一体(加三2628;林前十二1213)。既然不可能在“基督的灵”之外与基督联合,洗礼就表明“被圣灵更新”(这可从彼得在五旬节时的讲道,及保罗的教会神学中看见,参徒二38;林前十二1213)。

洗礼也表明是“进入上帝的国度”,因为基督的救恩正表明,我们的生命是在神拯救的权能下(参太十二28;约十二3132;罗十四17;西一1314)。它与洗礼的关系,可从耶稣与尼哥底母的谈话中看出来,那里说这生命是“从上头而生”(约三3,和合本作“重生”;另参5节),亦即是从“水和圣灵”而生。尼哥底母不明白这种洗礼正是悔改的洗礼,也是接受圣灵和神的国所必须的。在福音书中,这两个因素都连结在基督的救赎工作;奉耶稣的名受洗,悔改和相信,并接受圣灵的新造和进入神的国,因此也成了同一事件了。最后,洗礼是表明“顺服神管治的生命”,罗马书六4的主句正可以说明此点:“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歌罗西书三117也说及此事,而整个新约在教义上的阐释,就更为详细清楚了。

这些经文正指出洗礼最基本的预设∶它是福音的基础,也是人回应福音的具体表现(彼前三21说得最具体细微了)。但许多基督徒都是在婴孩期就接受洗礼的,他们的洗礼又怎能符合使徒的要求呢?传统上,人对成人洗礼与婴孩洗礼都同等看待,这种态度愈来愈受圣礼神学家反对;他们认为婴孩洗礼与成人洗礼是不一样的,前者的重点是在这礼仪的启导,意思是在一个圣灵的群体中(他信主的父母和全体教会),婴孩是被这群体接纳,群体对他有一个责任,就是以基督教的道理教导他,使他按神的心意来长大成人,以致他能明白真道,用信心接受基督的救赎,并且把自己奉献给基督,服事祂。无论我们是在什么年纪接受洗礼,洗礼均是表明神的恩召,及人的回应,好一生在基督内追求长进,并且在末日得享复活的生命。

  1. 历史及系统神学

在新约之后,我们对洗礼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十二使徒遗训》〔约成书于主后100年〕。游斯丁形容洗礼为“在水中重生”,又说它是一种“启明”,到了第四世纪,这就成了教会对洗礼的专有名称。俄利根(Origen)认为洗礼是一种表记式的联系,把旧约、施洗约翰为耶稣施洗,以至引入新时代的末日洗礼,完全连结起来。洗礼的意义是从属灵的实体而来;当我们从基督领受恩典,就预示洗礼最后的阶段,即从死里复活。

特土良(Tertullian)认为圣灵与水在洗礼中是有关系的,故他为洗礼的水祝福。难怪在第三世纪教会面对逼迫的时候,有些人会形容殉道为接受“血洗”,可以直接上天堂,与那些得胜者同在。他主张延期为婴孩施行水礼,直到婴孩长大成人,可以为自己作决定,这样就不会妨碍他们因殉道而直接进天国的可能。特土良、居普良及其他人认为,分裂教会者所受的水礼是无效,这种看法在西方教会进入三世纪后,就渐渐隐没;但多纳徒派仍有人持守着。

奥古斯丁强调洗礼的客观因素,认为基督是真正的施洗者,其效能不会受人的因素影响。他完全相信洗礼之于得救是必须的。在与伯拉纠辩论的时候,他建立了婴孩洗礼的理论基础,把洗礼与原罪联系起来。他并不认为婴孩是有信心的,但教会的信可以惠及婴孩,这也是历来人赞成婴孩洗礼的理由。婴孩经洗礼后,就属于教会的一分子,因而亦分享所属教会的信心。代婴孩回答问题的父母,并不只是以父母的身分作答,同时也是代表整个教会,他们是代表教会把婴孩献给神。

然而,对一个接受水礼的成年人,预备工夫就要详细得多。在第四世纪,预备受洗的人在四旬斋期,每天都要参加慕道班,今天我们仍可读到米兰的安波罗修、耶路撒冷的区利罗(约31586)、屈梭多模、摩普绥提亚的狄奥多若(约350428)等人教导的慕道班课程内容。在这些课程之前,驱魔袪鬼是个常有的事项,这在当时的洗礼也很普遍。课程内容侧重基督的救赎、死亡和复活,受洗的人透过信仰告白,来与主同钉、同死、同复活;这样受洗的人便得以重生,披上不朽的义袍,并且印上永恒的印记在身上。因此受浸后犯罪是很严重的;为了这个缘故,有些人就学效君士坦丁的榜样,把洗礼延迟到临死一刻才举行(病床洗礼)。在洗礼之前,受洗的人要宣称弃绝撒但,接受基督的信仰;今天不少教会仍然奉行这种习惯。

经院学派神学家形容洗礼是信心的圣礼,是包含整个救赎工作的神圣记号,是透过基督的受苦、恩典及末日的完成,来代表受洗者的成圣。但在整个洗礼中,基督仍然是祂一切恩赐的主,祂可以不藉着圣礼,仍能拯救人的灵魂。阿奎那认为洗礼虽然可以除去人的原罪,人仍然随时可以堕进罪的陷阱;但伦巴都却说洗礼能降低人的犯罪欲。天特会议把改教运动前的思想总结起来,强调婴孩洗礼的功效,却特别指出,接受成人洗礼的人,要以诚恳的心从之,并且说洗礼的恩典,可以因着严重的罪而失去。

路德接受很多罗马天主教的洗礼教义,却强调使洗礼的水变成赐生命恩典的水,全是出于神的道本身的能力。起初他认为令洗礼有功效的,是人的信心,后来改变了立场,认为其能力是来自神要人受洗的命令。自改教运动以后,平信徒大多数可以阅读圣经,这便形成好些重洗派的团体,他们拒绝婴孩洗礼,强调成年信徒的洗礼,认为新约只承认成人水礼。1609年阿姆斯特丹的重洗派,便是以斯弥特(161852)及赫尔维(约15501616)的洗礼观为依归,他们二人都是英国浸信会的领袖。

改革宗的传统强调,洗礼是新的盟约的记号,故此婴儿也应接受洗礼,接受的年纪可与犹太人为婴孩行割礼的时候相同(编按∶即生下来第八日,创十七12),因为犹太人是藉割礼而有分于旧约。他们认为洗礼可以坚固信心,使他的父母确知,他们的孩子已经被接纳在约之内,孩子虽然不知道,但他具有盟约的名号,日后长大之时,便知道是一个丰富的属灵产业。

卡尔.巴特重新掀起洗礼问题的辩论,他反对婴孩洗礼,坚持只有信的人才能受洗,但要是接受过婴孩洗礼的,他就不主张人重洗。他承认洗礼中最重要的施洗者是基督,但“受洗的人是这仪式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在洗礼中,基督的道及行动具有认知的作用,叫受洗的人知道他是得救的,并且要顺服地事奉、效忠主。正因为洗礼的性质、能力及意义,全是建立在基督身上,人就不能因为自己的不逮,而使洗礼变得无效。从新约释经及圣礼的要求来看,受洗的人必须充分预备,并且有一颗愿意回应的心,这样才能接受恩典的应许,和对要求于他的感恩事奉有所回应。

梵二会议;罗马天主教神学曾为洗礼的事情花了不少时间和心思,重建洗礼前的学道课程,并且以成人洗礼为入教最重要的仪节,又把洗礼放在复活节期内。这些重建的措施,在新成立的宣教士教会是受欢迎的,但在较传统的教会,则仍未见普遍接纳。

普世基督教会协进会的利马文件《洗礼、圣餐及服事》(1982),指出洗礼是表明“有份于基督的死与复活,罪得洁净,新生,为基督光照,披戴基督,为圣灵更新,是从洪水得救的经验,是脱离捆锁,超越分裂,得释放而进入新的人性”。它还指出洗礼是“共同作门徒的记号和印证”,因此是合一的基本联系。近代神学家多看洗礼为整个神的子民的群体被按立的圣礼。既然基督教的事奉主要建立在基督复活之工,洗礼就表明我们要进入这样的事奉。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