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施波设 Ish-bosheth

2017-11-17 13:49 浏览量: 2084 作者: 基督教百科 来源: 基督教百科
摘要:伊施波设

      扫罗王的幼子,也是王位继承人。根据历代志上的世系记录,伊施波设也叫“伊施巴力”,意思是“巴力的人”。(代上8:33;9:39)不过,圣经在别处,例如撒母耳记下,却称他为“伊施波设”,以“波设”取代“巴力”。(撒下2:10)希伯来语boʹsheth“波设”这个词出现在耶利米书3:24中,一般译作“可耻的”(新世,和合,新译,吕译,现译)。在另外两处,baʹʽal“巴力”和boʹsheth“波设”这两个希伯来语则是并列的同位语,可以由一个去补充说明另一个的意思。(耶11:13;何9:10)别的例证也表明,人们在名字里以“波设”(或其形态)取代“巴力”,例如用“耶路比设”取代“耶路巴力”(撒下11:21;士6:32),“米非波设”取代“米利巴力”(米利巴力是伊施波设的姪儿)。(撒下4:4;代上8:34;9:40)

      我们不知道人们为甚么用这些双重名字或更改名字的部分形态。有些学者提出的理由是:“巴力”(意思是“拥有者;主人”)一词总是令人想到迦南的繁衍之神“巴力”,因此人们就用双重名字或更改名字的部分形态,去避免这种不愉快的联想。不过,圣经的同一卷(撒母耳记下)记载伊施波设的事迹时,提及大卫王称他战胜敌人的地方为“巴力比拉辛”(意思是“击溃之主”),将功劳归于主耶和华,因为他说:“耶和华在我前面击溃敌人,就像洪水冲破堤岸一样。”(撒下5:20)有些学者则认为:“伊施波设”这名字也许预示他会有可耻的下场,不得善终,而扫罗的王朝也会灾难重重,腐朽没落。

      扫罗和他另外几个儿子在基利波山战死之后,他的亲戚兼军队元帅押尼珥带着伊施波设过了约旦河,来到玛哈念,立他作王统治犹大以外的所有部族,犹大部族则以大卫为王。那时伊施波设40岁,圣经说,他“作以色列王两年”。圣经并没有提及,这两年相当于大卫在希伯崙作王七年半期间的哪段时间,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我们无法判断哪一个才正确。看来较合理的想法是,伊施波设是在父亲死后不久(而非五年之后)被立为王的。要是这样,在伊施波设被人暗杀至大卫作全以色列的王之间,约莫有五年时间。(撒下2:8-11;4:7;5:4,5)

      伊施波设作王短短两年,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扫罗家和大卫家之间的战事“持续了很久”。在一场战役中,伊施波设手下被杀的多达360人,大卫却只丧失了20人。(撒下2:12-31;3:1)与此同时,伊施波设的亲戚押尼珥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势力越来越大,盖过王的权力。押尼珥甚至跟扫罗的一个妃子有染,按照圣经时代东方的习俗,这与叛国无异。伊施波设就这件事责备押尼珥,押尼珥老羞成怒,不再拥护伊施波设,转而跟大卫立约,立约的条件是将大卫的妻子米甲(伊施波设的姐妹)归还给大卫。(撒下3:6-21)后来约押杀了押尼珥,伊施波设就更加势孤力单了。不久,伊施波设手下的两个将领趁他睡午觉时刺死了他。(撒下3:22-27;4:1,2,5-7)这两个刺客拿着伊施波设的头颅去见大卫,大卫下令把这两人处死,并将伊施波设的头颅葬在希伯崙,在押尼珥的坟地里。(撒下4:8-12)

      这样,伊施波设因他父亲的罪而非自己的罪落得悲惨的下场。扫罗的王朝本可“万世坚立”,却蒙羞受辱,瞬间即逝。(撒上13:13;15:26-29)没错,伊施波设是个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他之所以能够作王,全凭押尼珥的力量。不过,大卫仍称他为“义人”。(撒下4:11)

相关新闻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