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

关注:0 粉丝:1
帐户设置 发表日志

“人是有灵性的”——评刘阳新著《从失去开始的永远》

(借着刘阳的光,我这篇书评也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但删除了一些,这是全本)我大概是在海外最早看到《从失去开始的永远》这本书的读者之一,一看书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赞一个。作者刘阳,我认识。文如其人吗?一口气我看了七八篇。连连惊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啊,这小子这么有水平。

 

一年前有位朋友跟我说,范老师,我很喜欢你写的书。除了圣经之外,我最喜欢看的书,一般都会带到一个地方去读。我说,不必说了,肯定是厕所。其实我也有这个习惯。于是刘阳这本书就被我带进了厕所。而且,特别适合在那里阅读,因为那里面的每篇文章都是独立的,并且不长,一气可以呵成,顶多两三口气。这两天我把他的书又读了一遍,期间还上了一次厕所,没想到,正好翻到了122页,上面写到:“真正的好书,其定义就是,用相似的思考来奉承你的心智,以不同的部分满足你的好奇或使你提升。”

 

估计这不会成为“好书”的经典定义,什么是?我也没找到一个公认的。不过,这确可以成为评论这本书的一个尺度,嘿嘿,以之之矛,攻之之盾。

 

无论从丰富(我不愿意用“奉承”两个字)还是提升心灵的角度,刘阳一书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从灵性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他说,中国人对精神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忽略了人是有灵性的。”(第14页),而好的灵性产品“其核心功能就是为人生提供意义,解决存在的虚无感。”(第15页)今天是3月5日,大陆又要学雷锋了,几天前看一官报上发表了几个大记者写雷锋的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塞尚的名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也许就是灵性要解决的问题。

 

是席勒提出了“灵性”这一观念,他认为灵性乃是超越思想观念之外的“一种了解原初现象或意义概念的特殊能力,且具有一种为善、为爱、为悔罪与虔敬而有的特殊情感和意志能力。”尼布尔则如此概括了先哲的思想:“人是自由的,他能超越自我与宇宙,同时他对宇宙的意义若不能找到一个超越宇宙的根基,就不能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从“我及其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都可以不断地被被超越”的这一事实出发,灵性若不把人带到不可超越的绝对者面前,就一定把人推进绝对空虚的深渊之中。

 

人为万物之灵,中国古代的先哲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惜,没有对之作出清晰的阐述,或者仅仅归为道德意识。刘阳在书中说到了猪,从王小波那头特立独行的猪,拐到他在盐井看到藏区里的猪,最后扯到《夏洛的网》里那头有了名字的猪——“威尔伯”,这一路说的极幽默,最后结论:“只有当我们懂得抬头仰望爱,才能成为一个在这个污秽的的猪栏世界里拥有立体而温暖的灵魂的威尔伯。” 我理解刘阳这话中的痛苦和愤慨,但反过来说意思或许更明白一点,只有当我们懂得抬头仰望,我们才不会成为一只猪,哪怕名字叫“威尔伯”。

 

仰望星空这个词,前几年在大陆流行了一阵子,现在好像过劲了,估计是领导说仰我就跟着仰望仰起脖子望了半天但什么也没看到,算了。其实,真正的仰望者,往往却是低头闭上了眼睛,把双手合在胸前。孔子有三畏,其中之一是畏天命。

 

刘阳的书分4辑,丑话说在前面,第4辑“守望时代”是最不提气的,缺少他在前三辑中时常流露的灵气。仔细看完后我发现秘密了,大概这些都是他发表在纸媒上的正面文章,说不定就是《南风窗》的头条,或者重头戏。他曾经担任过《南风窗》的常务副主编,我也知道,那属于南方报系,是国内最开放的媒体,但虽说如此,毕竟是官报。岂能没了规矩。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第4辑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居然是:“深渊上的爬行”,在那上面爬,汉语的经典修饰词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只能战战兢兢,或者,欲说又止,再或者,点到为止。

 

但就在他点到的那个“点”上,“亮点”来了。“媒体不是先知,我们理应进入被我们批评的事物的处境,感同身受地体察到,我们恰恰是我们所批判的事物的一部分,甚至是隐藏最深的那一部分。”(第214页)“‘以人为本’就像是一个约定,历史地看,人类从未实现过,因为这个约定从出现开始就失去了缔约的另一方。”(第222页)政治民主与自由的价值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人不被他人奴役,当然,它无法保证人们不遭遇自我的迷失。”(第250页)等等。这些亮点未必眩目,但有心者会三思。

 

回过头来,刘阳书中最能展现人之灵性的是第2辑,“从失去开始的永远”。在这几篇文章中,并没有对何谓灵性作道理上的阐述,逻辑上的分析,而是展示出活生生的生命,让人看到灵性谓何?它在生命中如何呈现出来。

 

他写的是亡妻果子的故事,以及伴随着这个故事的他自己。故事是死亡开始的,果子得了癌症,要死了。从发现得病,到2007年11月3日果子离开这个世界,仅仅三年。但就在这三年中,奇迹发生了,这不等死,而是展开了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就像生命是一件礼物一样,软弱,破碎,死亡也成为一件礼物,这个礼物,送给了病友,朋友,家人,同事和读者,而首先送给了刘阳。一个“最后的礼物,一份无法退回的礼物。”(第73页)

 

因着这份礼物,刘阳在灵性上终于找到了家。他在亡妻死后写了四句打油诗,最后两句是“亲爱的你还好吗?让我们一起回家。”灵性之旅大概就是这样吧,终于发现了自己是浪子,这浪子渴望回家。灵性就是回家,那个回家者自豪地宣告:“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我选择相信,盼望不止于今生,爱永存,这爱就在基督耶稣里。”(第93页)

 

一说到灵性生活,人们往往以为是手捧经卷,远离尘嚣,老僧入定。非也。其实灵性生活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工作,学习。从这个角度看,刘阳的另外两辑,旅行和读书就有了另外的味道。灵性在旅行之中,也在读书之中。看哪,旅行者说,我“为了我们拥有审美能力而欣欣然微醺于山前月下,站在无边风物之中,我们庆幸自己生而为人,得以欣赏这创造者的杰作。”(第7 页)。在整理果子的遗著后旅行者发现:“在我以为告别的时候却和她拥有了新的开始。或者说,我才得以拥有时光旅行者的能力,重返某些瞬间,但却不是为了审美意义上的收藏。我将此视为神迹。”(第43页)

 

篇幅限制,该收笔了,我还没说到我非常喜欢的第3辑——“吃书人”。大而化之为一句话吧:灵性也在读书之中,喜欢读书的人,哪怕像我一样,还没读过刘阳读的某些书,但至少可以看看他从他读的书中读出了什么。那绝对会提升你的灵性,有一句话,他引用了两三次,我就把它再引用一次,作为结尾:“只有当我们把生命的重犁挂在一颗行星上,犁才会飞上天,同时把我们从虚无中拉出来。”

2012.3.5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