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玮文集

关注:0 粉丝:0
帐户设置 发表日志

最新论著《华文基督教文学浅议》

华文基督教文学浅议

施玮

 

一、基督教文学的定义

对于基督教文学的定义历来有种种不同的阐释,相对来说较为模糊。由于每个人心中预设的基督教文学的定义不同,范畴就不同,在对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讨论中,就难免产生争议。

例如:一个非基督徒作家写的作品中却有基督教思想,这是不是基督教文学?一个在作品中几乎极少传递基督信仰的基督徒作家,他是不是基督教文学作家?一个信仰认知有偏离的作家;或者一个有可能最后弃绝了基督教信仰的作家;又或者一个自认是基督的门徒,却不被当时当地教会接纳,甚至曾被某教会开除的作家,他们所写的作品哪些可以定义为基督教文学作品呢?他们本人是否可以称为基督教文学作家?这就又牵涉到我们该不该来判定、又如何来判定某人是不是基督徒?是否可以因人废文、因文废人?

从历史、客观、以及信仰三个方面来分清关于基督教文学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就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可以让基督教文学工作者较清楚地自我定位,也较宽容的认知别的作者及作品所处的领域。

从广义的基督教文学定义看,我简单概括三条,只要合其一者,在历史和现今的人类文学中都有可能被泛称为基督教文学:1、传递圣经所启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学作品;2、基督徒所写的文学作品;3、有关圣经、教会、教义、或基督徒生活的文学作品。

而我个人所给出的狭义的基督教文学定义,就是基督徒(信仰基督跟随基督者)写的传递圣经世界观的文学作品。我认为这是基督教文学得以建构的核心作品、作家群。下面我以一个涟漪式的图形来表述,对于基督教文学从狭义至广义的构架。

 

图无法显示,描述一下。里图:以圣经内容为主题内容的作品;中圈:基督教重文学,(传递基督信仰、基督生命见证);外圈:基督教轻文学(与圣经相合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基督教有关的文学作品)

 

 

画此图的构架不是从各类别基督教文学作吕的重要性看,而是从各类别文学作品的作用看。我认为基督教文学在各种内容的类别之间并无高低之分,各人理应按上帝给各人的领受、呼召、恩赐、以及感动,在神给你的迦南之地上耕耘、建造。但任何在真正意义上可称为基督教文学作家的人,应当有两个基础:依靠祷告与神建立生命的连接;对神的话——圣经,这一启示性真理的不断学习。同时,我们也要有一个整体的对基督教文学构架的眼光。

 

二、基督教文学作品的类别

从基督教文学的宣教性,即对社会大众影响、甚至引导的作用看:

基督教轻文学,是一种信仰渗透性的文学。所起的作用是文化松土、福音预工。传递出与圣经相合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作品,可以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股清流。给人看见与罪性文学(自我中心、人本主义)、黑暗文学,相反的神性文学(以超越人的上帝造物之道为中心)、光明文学。与基督教有关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人了解基督教形式、甚而教义。一些揭露宗教教会中黑暗面的文学作品,我认为也可以称为基督教轻文学,它们至少让人知道有教会、圣经,更深一点,有些作品还揭示了人的罪性的无处不在,介绍了基督教历史中的一些文化背景,等等。总是来说基督教轻文学是让人知道基督教,并吸引人对此信仰感兴趣。

基督教重文学,是一个帮助人信仰认知更为丰富的文学。这一信仰认知是人对真理的认知(真理包括人对上帝的正确认识和对人自己的正确认识);这一信仰认知也是人对有了基督生命的人的内心以及外在生活的认知;这一信仰认知同时也是人对基督教教义、神学、历史、宗教形式,更深入更准确的认知。基督教重文学所起的作用是,让人对基督徒的属天生命、团契教会、信仰教义感兴趣,并有一些相对准确认识,而非基督教轻文学给人的,有可能是模糊的、似是而非的、甚至完全错谬的认知。

以圣经内容为主体内容进行的文学创作,我认为是基督教文学的核心类别。例如里尔克以圣经故事为内容进行的一系列诗歌创作;纪伯伦的散文诗“人子耶稣”等;考门夫人等以圣经经文、个人心灵回应为内容进行的灵修文学创作“荒漠甘泉”“黑门的油”等;以文学寓言来表述的圣经基本的神学信仰(罪、救等),如鲁益士的“纳尼亚传奇系列”、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等。这些文学作品将神学解经、讲道、文学表达结合在一起,虽然在神学解经上有不同的层面,在“传讲”的形式和内容上选择了不同的受众群,文学体裁、风格也各异,但所起的相同作用是让人对圣经本身感趣、产生饥渴;将人引向神的话,让神的话来向人启示真道:神是怎样的神,人是怎样的人,神人的关系,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从历史看华文基督教文学

引用华人基督教会史学者、华文基督文字事工前辈苏文峰,对华文基督教文字事工历史的划分,从基督教(新教)1807年进入中国至今共分为六个时期:奠基期1807-1842;传译期1842-1919;自立期1919-1949;转型期1949-1970;起飞期1970-1989;发展期1989-2007。

从时代环境看基督教文字事工走向

奠基期

1807-1842

传译期

1842-1919

自立期

1919-1949

转型期

1949-1970

起飞期

1970-1989

发展期

1989-2007

 

清廷闭关禁教

 

西方帝国主义扩张

 

属灵复兴

南洋华侨社会

签订传教保护条约,开放宣教

 

太平天国、义和团、民国成立

 

欧美宣教热潮

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

 

非基运动

 

北伐、抗战、国共内战

 

教会复兴、布道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海外华人教会面对族群整合及神学建设

 

海外出国热

亚洲经济起飞

 

北美华人教会生根建造

 

神学教育受重视,神学期刊

 

大陆改革开放

海内外基督教热

 

中国大陆经济、建设起飞,出国热

 

全球化关系/观念

科技发达

 

海内外教会交流频繁、宣教异象

 

拓展与禁教相峙

外在文宣大门打开

西方文化信仰渗入

华人神学、基督教文字事工建立

 

海外华人文宣展开

 

全球华人文宣的繁荣

 

从这张图表中可以看到上帝在华文基督教文字宣教上带引的手,从关到开;从外到内;从文化移植到本土文化自生;从区域到普世。全球华人文宣的繁荣,必然导致华文基督教文宣不再停留于原有的文字事工层面,而是更多更深更高地进入文学、文化领域。

 

2、从历史中文宣策略的变化,看今日文宣策略

奠基期

1807-1842

传译期

1842-1919

自立期

1919-1949

转型期

1949-1970

起飞期

1970-1989

发展期

1989-2007

 

出版文法书、字典、福音小册、杂志

 

翻译圣经

 

办学堂培育人才

 

设印刷厂

戴德生(民众、直接)及李提摩太

 

(菁英、预工)路线

 

本色化

 

译著

白话文出版品

 

本色化作品

 

护教性书刊

大陆教会出版停顿或转型

 

海外地区重建出版社,旧书新印

 

海外新办期刊

北美、欧洲文字工作创建

 

港、台有长期出版计划

 

多元化出版(布道、造就、培训……)

海外专业化、科技化、长期化、多元化、

 

海外中国学人文宣事工兴起

 

国内教会重视文宣

文字和印刷的基础

文宣路线:广

上下、中外

 

文宣路线:深

歌曲、神学、灵修

 

出版社

杂志、机构

多元化科技媒体

 

 

 

从这张图表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在历史中,为今天华文基督教文字事工所做的预备。从奠基期的文字预备(华文圣经翻译,中英字典)、印刷预备,到接下来的两个时期,分别经历“广”与“深”的两个文宣策略。从民众阶层到菁英阶层,从译著到本色化文字创作,最后藉着纵深的文宣策略,产生华文本土的诗歌、神学论著、灵修作品。

至此,有了一定的广度、深度的作者、作品、读者的预备后,开始建立基督教的出版社,创办杂志及文宣机构。我们看见在创造万有的上帝眼中,文宣并不被地域、国界、文化所分隔,在神面前是一盘棋,虽然人在每个时段必定有所局限,但基督教文字事工者不能不藉着信心的眼睛,而保持普世的眼光、国度的胸襟。今天我们是有幸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拼图,看见了上帝之工从隐藏到显现:藉着现代多元化科技媒体,基督教的文宣已经可以跨越时空、地域的限制,这尤其有利于华文基督教文学的兴起与传播,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华文使用者,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四、基督教文字事工的得与失

 

奠基期

1807-1842

传译期

1842-1919

自立期

1919-1949

转型期

1949-1970

起飞期

1970-1989

发展期

1989-2007

 

 

在开放前,先预备工具及人才

 

多元化题材和形式

 

善用华侨资源

普及民众及官绅

 

基督教书刊成为知识分子吸收新知之来源

 

影响自强、维新、革命

普及化、本色化

 

创作及学术性增加

 

文字人才辈出

 

大规模著作:圣经、诗歌本、中华基督教会年鉴

文字工作在海外存续,建立基础

 

期刊蓬勃创办

专业文字人才质量俱增

 

福音书刊进入社会

 

专业化出版、印刷、经营、行销

 

研读版圣经

机构间交流合作密切(文字协进会)

 

行销管道串联

 

多元媒体

 

较有神学、圣经、宣教学之深度

 

每年新书台湾二百册、香港一百册

 

 

 

文宣未能公开并普及社会各阶层

 

缺文字宣教士

以译著为主,极少国人创作

 

未建立本色化文字事工

 

文字浅陋、内容单薄

缺乏协调合作

 

被动应付,缺乏对文化思潮的领导力

 

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

文字工作面对一段停滞重整时期

 

人财两缺

创作人才仍不足,缺启创性基督教文学

 

神学深度仍显不足

重复文宣策略,缺突破与创新

 

互抢畅销西书,偏实用性

缺人才整合

缺本土出版人才

 

从此图表中看基督教文字事工在历史中的得与失,以史为镜,竟然惊讶地看到今天华文基督教文宣仍然存在着同样的失缺。这实在是一个放在我们面前的挑战,而在今天的文宣策略中,及华文基督文学构建中必须对这些方面予以关注,并寻求解决和突破的方法。

华文基督教文宣要突破非正规出版品的局限,更多公开发表、出版,这方面网络和现代各种传媒的发达、以及越来越宽松的出版机制,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天地和可能性。特别是华文基督教文学,可以在公开化和普及化方面做最好的突破尝试,扩大我们的帐幕,脚掌所踏之地上帝都赐给了我们。

目前,华文基督文学出版物仍是以译著为主。缺乏对华文基督徒作家的培养,这表现在:对他们缺乏牧养;缺少神学培训;没有建立足够的华文基督徒写作团契;缺少交流平台等。同时也缺乏对华文基督教文学创作的支持,这表现在:神学理念中,在文学圣俗性上传统的质疑;资源、人力上对这一领域的轻忽;对华文基督教文学作者、作品的不关注,缺推介、缺评论、缺发表园地。

华人教会中对基督教文字的审美与要求,仍停留在较浅陋的文字、单薄的内容层面。常常是或缺乏逻辑理性、或缺乏真实的感人度、或不够深入丰富而进行表象的图解……这种现象也许是因着习惯性的容忍,也许是因为反知的传统倾向,也许是闭门修道而缺乏向社会向文化宣教的眼光……原因是多重的、复杂的。我认为华文基督教文学目前的重担,不仅是要培养华文基督教作家,也要藉着作品和神学理念及异象的传递,来培养教会内信徒的阅读,最后才能形成社会上的华文基督教文学读者群。

关于华人基督教会及机构在文宣上的人才、资源整合,我不想在此文中详谈,但我必须提出:我认为1、华人基督教神学的建立、突破与发展;2、华人教会的普世宣教眼光、国度胸怀、时代嗅觉,这两点是构建并发展华文基督教文学,仍至多媒体传媒宣教的基础。

总的来说,目前华文基督教文学急缺的是:文本写作者、出版经纪人、中译英的文学作品译者、华文基督教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基督教文学出版、发表的平台、华文基督教文学讨论的团契(甚至是华文基督教作家协会)。

 

五、华文基督教文学的意义何在?

我们从《约翰福音》1:1-18,以及《约翰一书》1:1-4中,可以清楚看到:道不仅具有太初原有并永恒存在的客观性,也具有让人可以亲身看、听、触摸,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性;道不仅具有创造性,同是也具有同在性;万有藉“道”而造、从他而出、在他里面,他又道成肉身,住在万有中间,与被造的人同住;道具有真理的光照性和审判性,同时又具有救赎的丰满完全性与恩典性;道具有自我存在的荣光,同时又具有自我表明的启示性。

由此,我认为华文基督教文学是基督教信仰,在华文文学、文化语境中的一种“道成肉身”。是藉着表述人亲身对这道的主观体验,而见证这“道”(基督教信仰);是以上帝赐于人的创造性来表述道与人同住,见证道在人里面,人在道里面;是在真道的光中重新解读自己、他人、社会、世界,并传递出这种以道(耶稣基督)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描述出一种新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在道启示性的光照下,认识人的罪性与神的救恩,形成一种对自我罪性的弃绝和痛悔,同时藉着对上帝救恩的信心与盼望而生出的,充满喜乐和心灵安息的文学。

华文基督教文学既然是一个“道成肉身”的文学,就不能远离中国普通民众生活的喜怒哀乐;不能不关注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不能只有明亮的歌声而无撕心裂肺的痛……

华文基督教文学不能无视中国文化传统,不能绕行也不能一概抹黑;不能成为完全西化的现代泊来文学;而应在真理启示的光照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有传承、有扬弃地承担改变更新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华文基督教文学的作用并非是目前教会中惯常认知的,仅限于福音预工性。而是可以肩负对教会外和教会内双重的作用。对外的福音传播作用,有预工、见证、传道多个层面;对内,在门徒培训、全人关怀等方面,完全可以起到与讲道、培谈、查经、灵修一样的作用,但这些彼此也都不能代替。基督教文学作品可以内含了正确、深入的解经信息,并且生动地表述出来;基督教文学作品也可以藉着一个生命的故事摸着、陪伴读者的心灵;基督教文学作品更是可以与基督徒的心灵共呼息,向上帝天父倾心吐意,歌唱赞美。基督教文学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培养信仰的文化土壤,使一个基督徒除了读经、读属灵书、解经书之外,仍可以有东西阅读,并从中得灵里的滋养,使现代的基督徒脱离生活圣俗二分的困境。

当今世界基督教文学的现状是渐渐退出文学主流,成为非主流。从面向社会转为更多在教会和信仰者内部传播的。当然,近年在影视等传媒方面有回热,例如欧洲的一些电影、好莱坞的一些信仰类电影、韩国电视剧等。我相信今天华文基督教文学的兴起,必成为世界基督教文学的新生力量,传承并发展世界基督教文学。

 

六、基督教文学写作的特点

华文基督教文学写作的特点,我在“扩大我们的帐幕”一文中有较多的描述,在此只简略谈几点:就是在审美上的分别为圣;在内容上的真实,超越物质生活的平面,进入灵性认知与体验的领域;从祷告中得到灵感,从启示中得到视角;形式的多样,文句的有情有理有灵。

文学审美中包含了作家世界观、人生观的深浅反映,甚至渗入了许多潜意识层面的,信仰和灵性体验。任何一个文学运动都起源于新的文学审美的冲击,并结束于它的确立。圣经“神的话”和圣灵的启示,及圣灵所引导的信仰体验,正好提供了确立新的,与旧有文学(文化)相对立的“审美”。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述艺术,是为了充分展示和传递这种新的、与世俗分别的审美,使基督教文学审美能被世俗文学认识、甚而羡慕。借着基督教文学文本,让“神性审美”冲击世俗文学、冲击人们的心灵;以属天的审美,冲击、影响、改变世俗审美,这才是基督教文学作家的目标。

在内容上,基督教文学有禁忌吗?我认为总是来说没有,看你如何表达。因为文学就是人学,是反映人里里外外、方方面面的心灵与肉体的活动。但基督教文学是以神的启示性真理为视角的“人学”。脱离了这一视角,写什幺都是人本主义写作;在这一视角下,写什幺都是神本主义的写作。“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Carth Barth)由人的切身需要切入人心,最快、最直接、也最有能对话的空间。

艾伦 阿诺德(Allen Arnold)说,“以基督徒的身分来看待生命,应该更能描绘出生命的丰富多彩。故事能比眼见更深刻──不只是暂时的冲突,而是在选择与行动中激荡出永恒。爱可以更深沉,死亡也不只是归于尘土。罪是真实的。主题通常会更丰富,人物也更深刻。”

基督教文学的形式应该最为丰富多样。基督教文学不仅可以有向非信徒传递福音信息的,也可以有提升信徒生命和对神认识的;既可以是浅易的、较直白的,贴近现实生活的流行小说,也可以有内涵深厚、文句广博华美的诗章;既可以是让基督教世界观融在文中,不着痕迹,渗透式的作品,也可以是以圣经和信仰体验为内容的作品。

华文基督教文学的语言,我提倡草根性与本土化,我认为华文基督教文学作家要比现代中国文学作家更主动地避免语言的西化、剔除译文语言化的硬伤。另外,要创作基督教文学,就首先需要将基督教语言、《圣经》故事、比喻与引言等,以尽可能本土化、贴近传统文学的方式,植入中国的文化土壤,使其成为人们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华人基督作家莫非也曾提到:如何让信仰有创意地进入语言,在文章标题,文章内容等多方面引用,使属灵语言生活化,到最后普遍地成为真正的文化语言,是基督徒作者的一大挑战。

华文基督教文学应避免公式化、生硬、八股;避免为了内容上对罪的回避,而产生人物平面、思想简单、人性描写不真实的作品;避免对神学、圣经的学习零碎肤浅,而导致的写作中里面虚空、脚底无根、似是而非。

基督教文学不是只能成为宗教“样板戏”、爱情小说、人生格言等,也不能限为福音预工。我曾在另一文中提到:目前,基督徒写作者常需儆醒的是两种“媚俗”,一是媚“世俗文学”之俗;二是媚“教会传统”之俗。无论是世俗文学还是教会传统,都是我们必须关注并从中学习、吸取养份的。但面对世俗文学审美的经纬,和教会传统认知的框框,我们不该划地为牢、自我困囿。若是这样,我们就比那不信的更可怜,一个基督教文学作家的翅膀就会比一般作家沉重千百倍,甚至失去飞翔的能力,目光更近更窄,基督教文学也必会走向衰微。

 

 

2007/7/12  写于洛杉矶涛浪市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