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父母的迷思

2014-06-20 09:34 浏览量: 1458 作者: 莱思莉•费尔兹 来源: 《今日基督教》
摘要:  【编者按】为什么最棒的教养技巧,最好的教育环境,却无法产生敬虔的孩子?本文很长,但很值得父母们一读!  引言:  几年前,我和家人到瓜地马拉旅行时,曾拜访一名委身于穷人教会的牧者。我们和他一起坐在厨

  【编者按】为什么最棒的教养技巧,最好的教育环境,却无法产生敬虔的孩子?本文很长,但很值得父母们一读!

  引言:

  几年前,我和家人到瓜地马拉旅行时,曾拜访一名委身于穷人教会的牧者。我们和他一起坐在厨房的餐桌边,这位牧师长年在这个困顿挣扎的国家牧会,再加上同时抚育四名子女,因此被磨得十分谦卑。由于我们自己也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仍然身陷为人父母的泥淖之中,所以就跟他谈到我们的软弱。

  “你的儿女如今都长大了,回顾以往养育孩子的那些年日,你最大的学习是什么?你会给我们怎样的劝勉?”我们用恳切期盼的眼神望着他。

  他却说他完全帮不上忙。“你们问错人了,我的成绩一点也不完美。”他告诉我们,他有个孩子曾经深陷毒瘾,还有一个婚姻失败,看得出来他非常难过。

  沉默了一会儿,他缓缓地点着头,继续说道:“我也从未达到我母亲对我的期待。最近,我翻阅母亲的日记,读到她怎样为我祷告,以及她祷告的内容。我实在辜负了她对我的期望,”他的声音近乎呢喃,“我相信她看我是个失败者。”

  身为人母的我,在自己心里替他加上最后这句话:“也认为她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这一番谈话对我产生很大的冲击,触动了我最关心的一个议题。

A5DA4B38CA2F58EE49B28A5448FD1345.jpg

  普遍的父母恐慌症

  这样的执着,绝对不止我一个人。今天,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为人父母者怀有极大的隐忧,担心搞砸孩子的人生。2006年,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报告显示,作父母的罹患忧郁症和焦虑的比例,远远高过没有孩子的成年人。朱蒂斯•沃纳2005年的着作:《完全疯狂:焦虑时代的母亲》,捕捉到这种全国家长的焦虑,极度渴望成功的父母,想尽办法确保自己的子女能够取得幸福和成功——自然,这样的幸福与成功,也延伸到父母本身。乔安•阿可瑟拉于2008年十一月,在《纽约客》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孩子的网罗〉,用讽刺的口吻记录家长的超级焦虑,过度以成功为导向的极端现象。

  这么多烦恼,甚至产生一些反弹的声浪,竟然掀起了一波显着的运动,并产生专属的次文体,称作“偷懒妈妈”,从下列书名得见:《偷懒妈妈的告白》、《三杯马丁尼的调剂:快乐家长实用指南》、《坏母亲的罪行日志》。在这些和其他畅销书里,作母亲的以最巧妙诙谐的笔法,竞相承认她们在母职上的疏失。

  我发现大部分基督徒父母,处在焦虑和成功导向阵线的最前端,而不是偷懒妈妈那一边。像我自己,孩子的年纪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都有,轮番踏入两边的战线,完全混合了焦虑和泰然自若两种情绪,端看你处理的是何种问题。不过,下面这个问题,把我直接送进焦虑的阵营,使我和大部分朋友及基督徒伙伴挤在一起。我们最关心、最费神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孩子“结果是”——长大后自动上教会,成为荣神益人的成熟之人,也就是说,父母成功地传递了基督教的信仰和价值观。

  看起来,我们似乎多半不太成功。年轻人正在从美国福音派教会出走的报导,时有所闻,或许有过度报导,超级报导的倾向。基督教“巴拿团体”(The Barna Group)这个调查机构,在2006年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时期曾参加教会的年轻人,如今有61%已经没有任何属灵生活,不参加敬拜或属灵操练。

  隔年,“生命之路研究机构”(LifeWay Research),也公布了类似的结果,调查年纪在十八至三十岁的基督徒(Protestants),经常固定聚会的高中生,有十分之七到了二十三岁,完全停止聚会。不论哪一份研究比较正确,真相是:许多教会长大的青年人,已经不再留在教会里了。

  假如这样的研究,还不足以引发父母的恐慌,那么还有一份更加令人不安的报告,莎朗•贝格丽在2008年美国《商业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可是我什么都做对了!〉(But I Did Everything Right!),根据她的报导:在孩童发展上,遗传基因可能扮演更强大的影响,远超过父母的身教,这和几十年来专家的见解正好相反。贝格丽总结哈佛大学和伦敦伯贝克大学的研究报告。伯贝克的贝尔斯基(Jay Belsky, Birbeck University)发现最有可能接受父母价值观的孩子,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是温和、顺服的孩子,反而是那些难搞、困难的孩子。难搞的小孩,在遗传上因为拥有某些变异的基因,导致他们对于父母和周遭的环境,都更敏感、更能理解。顺服的孩子则比较像铁氟龙(Telfon);不论父母好坏与否,反正不沾锅。这些发现,以及其他的研究,都是尖端研究的一部分,“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孩童发展的看法。”

  如果我们决定接受这样的新发现,我们将面临一连串的问题,或许我们会义愤填膺。“这样说来,在这场游戏之中,我们能掌控的部分岂非太有限了?”对这点我们可能会气到说不出话来。“难道我们遵照主的方式,努力地教养并告诫我们的儿女,但是对于某些拥有特定变异基因的孩子来说,可能完全无效?我们的薪火传承,更多取决于他们的遗传基因,而不是我们对他们的教养?”

  我们大有理由气急败坏。毕竟,这直接冲击我们的信念,因为违反了圣经,特别是最常被引用有关教养子女的那节经文:“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这一节圣经给世世代代的父母带来多少安慰和指引,让他们对教养有把握,我们的教养,是影响我们孩子生命的主要力量,只要我们照着做,结果是确定的。

  但是,这样的反击和辩护,值得重新考虑。上述科学上的新发现,不只至终会给家长带来希望和帮助,更重要的,这些结果也支持好些圣经被我们扭曲的部分。因着我们的自以为是,行为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好几代的错误思维,这部分的经文遭到残害。

  “嫩苗长歪了……”

  对于教养小孩,最顽强、最受欢迎的一个迷思,就是以为教养可以创造孩子:“嫩苗长歪了,树也不会直”(或译:三岁孩儿定八十)。虽然几百年来,不断地有“本质或教养”的辩论,但是教养论显然占上风,在许多教养孩童的专家和家长心目中,这是最受欢迎的观点。我们多少感染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他那种狂热和强烈赋予家长权力的做法(empowerment),他是拥护此一信念最显着的发言人之一。

  他在1924年所提出的主张非常有名:假如交给他十二名健康的婴孩,并赋予他对孩子环境完全的掌控权,他“保证随意挑选一名,就能将孩子训练成任何特定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生意人、厨师,甚至是乞丐和小偷,不论孩子天生的资质、兴趣、倾向、才干、天命,以及他的种族血统如何。

  虽然不会有人赞成华森这么极端的行为心理学做法,但是认为婴儿的心灵像一张白纸(tabula rasa),我们可以随意凋刻塑造的观念,却深深地嵌进我们的文化之中。约翰•罗斯蒙是基督徒家庭心理医生和报纸的专栏作家,他常常听见家长说,他们相信自己是失败的父母,因他们的孩子出了问题。“他们的思维是,”他写道:“因为他们相信‘心理层面决定论’(psychological determinism)——确切地说,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能够创造孩子。”

  很多基督徒作家和家长都吸收了这样的价值观,渐渐掉进所谓的“属灵层面决定论”(spiritual determinism)。我们吸收了文化里的心理层面决定论,但是用圣经的经文将之属灵化,特别是上面提到的那一节箴言,结果就产生了基督教版本的文化迷思。

  读起来像是这样:“基督徒对子女的教养技巧,能够创造敬虔的孩子。”箴言二十二章6节,广泛地被拿来做为心理层面的前提和神学层面的前提,却不理会在诠释学上,解经家普遍认为箴言并非上帝的应许,而是一般观察和格言。

  说起来很讽刺,假如所罗门王写了箴言这卷书,如许多圣经学者所相信的,那他自己却没能印证这句话:所罗门年老的时候,离弃了他父亲的教导和榜样,“他的妃嫔诱惑他的心去随从别神,不效法他父亲大卫,诚诚实实的顺服耶和华他的神”(王上十一4)。

  尽管有这些难题,我们还是创造了整套的公式和计划,用来解释并教导怎样训练家长养育子女,以确保想要的结果。这些宣称以神的方式养育孩童的书,至少卖了上百万册。有几位比较耀眼的保守派作家,他们对于自己教养小孩的方法和成果,是如此充满自信,他们描述训练孩子是一种零风险的投资,类似用木桩来支撑番茄苗、训练狗狗,以及教导骡子,这好比斯金纳式(B. F. Skinner-like)的采样技术,只不过轻轻覆上一层面纱,策略性地摆上一些圣经经节。

  有位作家警告为人父母的必须谨慎她们的一言一行,因为她们的孩子心灵“好像一台录影机,很仔细地录下每一个字,从声音的腔调,到脸部表情,都钜细靡遗地收录在孩子心里了。”他为了强调危险性,警告说:“孩子的心灵和‘情感模式’很可能到两岁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作母亲的务必认清这项事实。”他很夸张地这样说。

  尽管这样的责任太过沉重,却有很清楚的好处:也就是说,想要衡量我们对于子女的养育是否成功,变得容易许多。只要检视证据——我们的孩子结果变成怎样的人。有位教养子女的作家警告:“假如我们养育儿女的方式,看起来很接近圣经的教导,可是却结出坏果子,我们就可以确定我们的方式并不合乎圣经。”他声称我们能够辨明这点,因为神的话语明明白白地教导我们应当怎样养育小孩,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圣经原则,“作父母的肯定不会失望”。

  在基督教圈子里,有一整个流派在教养子女的课题上,采取此一路线。有作家建议要“从成功的父母身上,观察并学习”。他说明所谓成功的父母,是指他们的孩子是“顺服的”、“恭敬的”、“明白神旨意的”、过着“敬虔的基督徒生活”。他说我们应该效法那些“成功的,而不是那些失败的”家长。

  还有一位作家,采取数字导向的方针。他先厘清教养子女的目标,是要养育“信心伟人”(spiritual champions)。为了让读者有最大的能力来创造这样的人物,这位作家,统计学家,根据调查、统计学上的研究,以及个人访谈,创造了一套模式。他的研究显示,小家庭比大家庭成功率更高,所以长子最有可能成为属灵伟人,另外,单亲家庭则很难成功。

  他在这部分讲论的结尾,警告我们,养小孩之前,要“……先计算养育成本。研究显示你拥有的孩子愈多,就更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属灵情形和灵命深度。”(对于我和其他有好几个孩子的父母而言,这当然是恐怖的消息,不过对只有两个孩子的那位作家则没问题。)最后他的书以这句挑战作为结束:“你和你的配偶,是否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养育出能够荣耀神并扩展

相关文摘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最新发表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关注我们

  edzxkefu@126.com

 @恩典在线

 微信公众号: 恩典在线

扫描二维码,关注恩典在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