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价值观

2014-12-20 08:31 浏览量: 1772 作者: 龚思恩 来源: 恩典在线特约作者团契
摘要:  第六章:中国人的价值观  亲爱的朋友,上一次我们从童年的耶稣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  在基督教里面,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是敬畏上帝,认识上帝。  这个时候,很多朋友对这个定义就很不认同,或者觉得很陌生

  799742009103057_2.gif

  第六章:中国人的价值观

  亲爱的朋友,上一次我们从童年的耶稣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

  在基督教里面,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是敬畏上帝,认识上帝。

  这个时候,很多朋友对这个定义就很不认同,或者觉得很陌生。在这一篇文章里面,我将跟亲爱的朋友们一起深入思想中国人的价值观,愿上帝与我们同在,让我们能够有很清楚的脉络将中国人的价值观梳理清楚。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自春秋末年诸子百家争鸣开始,我们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智慧的追问。有人说儒家学派的学说提倡人积极入世很智慧;有人说道家学派提倡人的心灵释放,返还自然很智慧;有人说法家学派最能解决问题,因此最智慧;还有人说佛家提倡空无,看淡浮华尘世特别智慧。

  当然,我们没有时间一个个地分析这些观点,这些观点对我们当下的中国人并不具备典型性。我思考了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最主要还是受两种价值观的影响,其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和南宋末年拒不投降元朝的文天祥;其二就是四书的《中庸》里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我们先说第一种。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话,后被汉武帝惩罚,处以宫刑。司马迁忍辱负重,只为能够完成《史记》的写作。在他的《报任安书》里面,他说了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简单的说,就是人都会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这样的价值观对中国人影响实在太深远,再加上儒家思想一直在古代中国处于正统地位,因此能够在有生之年大有一番作为,鞠躬尽力造福万民,这是每个中国士大夫存在的价值的彰显。

  我一直以来都很欣赏司马迁说的这句话。我想这是中国人最崇高的价值的彰显,至于这里面有没有骄傲的因素,我不敢下判断,但是我相信这是人本主义价值观的高峰,是自我存在价值最高峰的体现。

  但是因为不敬畏神,这句以人为本,探讨人生价值意义的观念逐渐发生质变。

  到了南宋末年,文天祥拒不投降元朝。在他死之前,他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诗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简单的说,就是人都是会死的,我只愿我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能够留在史册上。

  亲爱的朋友,这个价值观跟司马迁的很像,但是又不一样。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自私的因素,他所以拒不投降是因为他有另外一种要求,就是希望史册上能够有他的名字。

  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受过某些语文老师这样的教导:“同学们,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国家民族,干出一番大事。这样,你们就算死了,你们的精神依然不死,后来的人永远记住你们的名字。”

  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迂腐无知,自私自利的中国人。

  我大三的时候曾经和一个朋友去了一趟泰山。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也是所有山中石刻题字最多的地方。自清朝光绪皇帝开始,每一届泰安知府上任就喜欢刻石留念,其中有几处题字写了大致这样的内容:某年某月,某泰安知府与某雅士赏山水于此。

  是不是很迂腐无知,自私自利?

  中国人现在不就都是这样吗?盖了一座希望小学,就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石碑上,以便这学校的学生能够记得住自己;供贫困学生上学的慈善家一定要在全校面前开个慈善大会,名曰鼓励学生奋发图强,实则暗自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被人记住。

  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呢?还是中国人的迂腐?

  那么现在的我们呢?我们所谓的高尚的价值观又是什么?

  人都是会死的,因此在死之前我们要赚更多的钱,得到更多的享受,这样就不枉白活一场。因此,尽量吃喝,尽量游玩,甚至有的人以包养很多情妇自豪,有的人以钱自夸,有的人以权利自足。

  这就是现在的中国人。

  这时候亲爱的朋友会问:“为什么中国人那么高尚的价值观会慢慢发生质变?”

  我思考再三,因为中国的文化里面没有敬畏,没有对神的敬畏,没有对绝对的善的敬畏,因此我们在引用先辈的价值观时,常常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人的本身去寻找价值意义。慢慢的,每一个人都会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就保存了下来,而要自己舍己无私的则被剔除出去,因此一代不如一代。

  更重要的,我们失去了善与恶的绝对标准,将善恶定位为相对标准,人这种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自私精神就越发展露无疑。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种价值观,即是所谓的中庸精神。

  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庸的意思,在《中庸》里面,说道:“中不偏,庸不易。”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处事要不偏不倚,既要坚持自己内在的原则,又要能够与自己不同意见的人相容。

  这样的价值观在当下社会被称为圆滑。有一个企业家丁远峙写了一部《方与圆》,非常受中国人欢迎。这部书就教我们做人要像一枚古代的铜钱一样,外圆内方,因为外圆,我们不会伤害人,因为内方,我们尚有自己的原则。

  我曾经很欣赏这样的价值观念,但是慢慢的,我发现中庸之道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被我们忽略了,就是标准的问题。

  我们的原则是以什么为绝对标准的?

  每个人都会说自己是有原则的人,那么我们能不能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内心所持守的原则是以什么为绝对标准?”

  是以我们主观的感受,是以我们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主观意志。

  张三帮助李四盖房子,所以李四认为张三是好人;王二在麻子最需要钱的时候借他钱,所以麻子认为王二是好人;父母在我们病的时候照顾我们,所以父母是好人;男朋友给女朋友买了一束玫瑰花,所以女朋友认为男朋友是世上最好最好的人。

  但突然有一天,张三开始在李四面前夸夸其谈,而且总以为李四欠他人情,李四霎那间看不起张三;一年后,王二连本带利向麻子要钱,麻子手头紧,但又不得不还,于是他开始埋怨王二小气;因为有一天我们向爸妈要钱买电脑,爸妈不给,于是与其他人的爸妈比较,我们觉得自己的爸妈不疼我们;没过多久,男的把女的甩了,女孩万念俱灰,骂男孩混蛋。

  因此我们发现:我们的标准常常禁不住环境和时间的考验,我们的标准会随时发生改变。就像有一个人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我绝不赌博;有一天他禁不住诱惑打了一次小麻将,这个时候他又会自圆其说:“我那不是赌博,是娱乐。”

  人性是不是都这样呢?我们有原则吗?我们有绝对的善恶标准吗?

  因此中庸主义最后培养的不是骨气铮铮的中国人,而是一群圆滑无原则的马屁精。所以作家柏杨才会在他的书《丑陋的中国人》里面说出这样的话:中国人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就是官僚文化,就是马屁文化。

  因此圣经《何西阿书》给人性当头一棒,说道:“你们的善良如同早晨的云雾,又如速散的甘露。”

  这时候亲爱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人性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不认识上帝,所以我们以自我主观的标准代替上帝绝对的善的标准。

  只有认识神,我们的行为才能真正在这不改变的标准里面得以实施。

  45476c87g7000c71072e8&690.jpg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章10节

  的确,只有懂得敬畏,我们的价值观才能基于神本主义,从而克服掉人本主义思潮中忽略的人性骄傲自私的因素;只有认识至圣者,我们的为人处事才真正找到了标准,我们才能称得上一个真正有原则的人。

  愿上帝祝福亲爱的朋友!

  本次查经奉耶稣基督的圣名

  荣耀归于上帝

相关文摘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最新发表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关注我们

  edzxkefu@126.com

 @恩典在线

 微信公众号: 恩典在线

扫描二维码,关注恩典在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