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

关注:0 粉丝:1
帐户设置 发表日志

我们是一个团队——2013年北京速写之七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3-09-22 12:25:49)

                                                 下了小面包车后,折腾几下,把行李放进了房间,直到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也没打听,兴许别人说过,但我根本就没往心里去。知道这是在北京附近,足够了。
 
地方我没在意,但人注意到了,几位老朋友正在院子里,打过几个招呼后,立即和一位老朋友出去散步了。我说,真快,我第一次到你们团契去作见证,都是十三四年前的事了。他说,可不是呗。
 
我说,挺佩服你的,那么好的工作,说放弃就放弃了,出来做一个传道人。
 
他说,主的呼召,必须服从啊。
 
我说,走这一条路,不容易,是十字架铺成的路。
 
他说,感谢主,他的恩典是够用的。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走,路边没有几户人家,走不远,就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栗子林,顺着山势而越来越高。板栗已经开始成熟了,绿莹莹的一团团,挂在绿莹莹的树叶中,有的裂开了一道口子,露出一条黄褐色的板栗。地上,被打落的板栗,只剩下一个个空壳,路旁,牵牛花一团接着一团,或粉色,或紫色,白色的牵牛花,里边有几条淡淡的紫色,好像海星的角。
 
我说,我刚去加拿大的里贾纳,那里大片的麦田,金黄的一大片,又一大片,真是举目望田,庄家熟了。这里,看这些果树,也是果子成熟了。
 
他说,是啊,就像主耶稣说的,庄稼熟了。现在,中国最缺的,就是传道人,爱主又爱人的传道人。

我说,《海外校园》的爱学网,是培养传道人的一块宝地,那么多好的课程,就是在美国,也不可能在一个神学院都学到这些课程。
 
他说,我们需要推广,国内知道这套教材的人不多。同时,我们也缺少助教,直接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功课。

我说,从1995年夏天开始,我就算是《海外校园》的义工了,转眼快二十年来,这些年来,我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海外校园》是一个团队,在乎人。记不准是96年还是97年了,我们全家去洛杉矶,苏牧师和师母知道了,开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车,专门到我们下榻的旅馆看我们,并且请我们全家吃晚饭。令我非常感动。这些年来,作为《海外校园》的特约编辑,我一直参加例行的编辑会,在会上,大家基本上都能够坦诚相见,不管你是社长还是总编辑,争论起来,有什么就说什么,每一个人的意见,都得到尊重和重视。

弟兄说,这是一个好传统,应该保持下去。
 
我说,其实,我们这些编辑和特约编辑,彼此的个性和背景有许多的不同,都有各自的弱点和盲点,但能够精诚合作,共同建设这个团队。几年前,《海外校园》就开始转型了,首先就是从纸媒转到网络,现在,可以说是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转型,目前出了这么多的电刊,真不简单。我相信,上帝在这方面会大大地使用你的专业技能。
他说,是的,现在就是要把已经实现的转型,巩固下来,并且,向海内外的教会推广《海外校园》和《举目》杂志。

我说,《海外校园》已经成功地转向以八零后为主要对象,这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该在国内继续培养作者,尤其是年轻的作者。
 
他说,是的,这要继续下去。盼望国内的教会,特别是城市教会,能够了解《海外校园》,使它成为向八零后传福音的一个有力工具。
 
我说,盼望大力地推广《举目》杂志,在我看来,这是海外办的一份质量非常高的中文基督教杂志,它应该成为中国教会与普世教会接轨的一个窗口。
 
他说,这需要很多努力。                                                                                                                                                          我们走到了半山腰,板栗林还是一片接一片,空气中流淌着清爽的气息,路,渐渐高了。
 
我说,未来十年,对于《海外校园》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中国教会发展的关键十年,盼望上帝大大使用你。至于我,还是像过去,作《海外校园》的一个马前卒,摇旗呐喊。尽量多花一点时间和国内的兄弟姐妹交流,一同在灵命上和写作上不断前进。
 
他说,我们一同努力,走前面的天路。
 
。。。。。。
 
2013.9.21
(上传图片很困难,留待日后)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