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

关注:0 粉丝:1
帐户设置 发表日志

安宁:通向上帝的彩色之路——观朱春林油画(上)

(阳光天使)


1. 安宁是朱春林的画最打动我的地方。

 

 

宁静,这是许多人看过朱春林的油画后的第一个感觉,我也是这样。去年秋在他的画室里面,看到他已经完成的和正要完成的一些画,人立即就静了,心中流淌着宁静之河,慢慢地,我从宁静进入了安宁,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从画面中流出来的安宁,对,正是安宁,而不仅仅是宁静,这才是春林的画最打动我的地方。

 

这些年回国,与朋友们谈到学术界,艺术界和教育界时,人们往往用两个字来概括弥漫其中的精神:浮躁。这浮躁,不止是急于求成,浅尝辄止,更是无家可归,四处流浪,六神无主,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根。

 

安宁,就是找到了生命之源,之根,回家了。他深信自己不是一片浮萍,并且深知自己为上帝所爱,由此,达到了心灵的内在和谐。从而,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风骤雨狂,都能够安稳地立定在生命之根上不为之所动。

 

从春林的画中流露出来的,就是这大安宁。而这安宁,首先来自他的心中。古语说,文如其人,套用过来,也可以说画如其人。且不去讨论,这是否适合所有的画家,但对于朱春林来说,真是恰如其分。我见他第一面,就像许多人的直觉一样,他是一个文静的人。因此,“画如其人”的重点就来到这样一个问题上,像这个人的什么?肯定不是长相,也不是脾气。人格,这是第一个层次。接触到春林后就会发现,他的宁静与朴实,真诚连在了一起,你还能直觉到他是一个好人。而第二个层次,则是灵性。人为万物之灵,这灵之谓灵,就是它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一切包括自己,直到进入到不可超越的绝对者之中,或者,堕入没有任何根基的虚无。春林其人其画中表现出的安宁,就在于他的灵性是有家的,耶稣之爱,成了他永远的家园。

 

春林被引用最多的一段话,就是他在“画说写实”说到的这个“人”字。他说:“画如其人,一个画家的修养、审美品位决定着画面的感染力。这涉及到灵性问题。灵性有圣灵和邪灵之分。只有在圣灵光照当中才能去感动别人。人文精神的传播是绘画的责任。画家应当关注人的尊严、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未来理想的期盼。传达朴素、含蓄、优雅、协调的美 感,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思考。在平淡的生活中有许多富有灵性而动人的事物,看我们是否能够发现。我们只有忠实地面对生活,领略现实中的启示,用心灵和诚实 来体验美丽的人生,我们才能创造出有感染力的写实作品。若自己都不被感动,恐怕也很难感动别人。画画是寂寞的,但最终能获得相知者的同乐,便是一种至高无 上的幸福。” 他在一次访谈中又说到:“我愿意通过绘画来阐述一种平和的、友爱的、光明的世界。”

 

就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对于春林来说,他生命包括绘画生涯的转折点, 

就是画于1997年的《晨祷》,这是他艺术分水岭,也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就在那一年中,他融入进了一个新的群体——基督徒中,他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天国或上帝的国之中,他信了耶稣。

 

祈祷,是进入这国的天梯。春林听到了别人的祈祷,他和兄弟姐妹一起同祷,他自己也奉耶稣的名祷告,最后,画出了《祈祷》这幅大作。他画的是她妻子郭彦。淡紫色的毛衣,是竖条纹的,与浓密的长发好像是一同在流动,而长发上有一点橘红色的暗光。但画面中心的双手,半握着,似乎永远静止,而眼睛则注视着前方,或者说,远方,那非人的视力看得见的另外一个世界。一般画祈祷,人的双眼是紧闭的,但这里,祈祷者睁开了双眼,不能用明亮或者美丽来形容这双眼睛,而当说是“凝神”,将全部生命都凝聚在注视着自己的看者身上,而这一位看者又是自己看不见的,但肉眼看不见的,心灵之眼能够看得见,它看到的是爱,是至爱者的注视,正是这爱的注视吸引着祈祷者祈祷,以爱来回应爱。

 

画面的前部有一个玻璃杯,里面装着一些葡萄汁。春林用这象征着圣餐,那紫红色的葡萄汁,就是耶稣为了救赎他而流出的宝血。这宝血就是上帝之爱的凭据。

 

由此,春林的生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宁静,平和,善良,单纯,这些个性上的美善,被提到了灵性的安宁之中,在耶稣的爱之中,他进入了真正的安宁之中,与自然和好,与他人和好,与自我和好,与神和好。毫无质疑,这和好的四重奏,其主旋律,是与神和好,并由于这一和好而带来了其他三个方面的和好。从此之后,春林的画努力去表达着由这四重和好所造就的安宁。而这安宁,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绘画的最高境界。

 

这是在中国绘画中实现的真正超越。古人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安然自得,被誉为“与造物相表里”,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等,的确表现了美好的安宁境界,但说到底,还是停在“与自然和好”的境界中。在日常生活里,进入到与神和好的超越境界中,这正是中华文化要突破的困境。

 

奥古斯丁有一句名言:主啊,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

 

这安宁也就是伟大的画家梵高(文森)追求的心灵最高世界。梵高过世半年左右,最爱哥哥的提奥也过世了。不久,提奥的妻子约翰娜发现了梵高写给提奥的大量信件,处于极度悲伤中约翰娜阅读了这些信件,她告诉朋友说:“文森的信帮助我承受生活中的无常,让我能够心平气和地接纳自己,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安宁',文森和提奥两个人都认为这是心灵的最高境界。从读信的那年冬天起,我虽然还是孤单,但是我找到了安宁。我开始了解,什么是’‘悲伤中的喜乐’”(注1)

 

 

2.  通向安宁的路在哪里?

 

进入心灵的最高境界——安宁,路在哪里?

 

1888年梵高在写给挚友本那(Emile Benard)的信中谈到了这安宁的源头:“你读圣经是好事。。。。。。唯有基督(而不是其他的贤哲们)肯定了永生,肯定了时间的永恒,死亡的空虚,以及安宁与投身对人生的必要性。这位基督曾在世上安宁地活着,他比一切的艺术家都伟大,他不用粘土,不用调色板,而是用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作材料。这位超群的艺术家并不是用我们呆痴的头脑所发明的那些鲁钝的工具来作画,雕刻或写书。他大声地宣告,要使有限的人成为不朽。” (注2)

 

 

春林也是这样进入了这安宁之中,或者说得更明白,是安宁——耶稣基督进入到春林的生命之中,于是,他就将这安宁用色彩,光线和线条,涂到画布上,一幅幅充满了安宁气息的画作就这样诞生了。

 

但是,朱春林却很少直接使用宗教符号如十字架或者宗教场景来表达这安宁。他着眼于日常生活,他要通过普通的人和物来传达这样的信息。往往,他画面中某个不起眼的景物,或者命名,就悄悄地透露出这信息。我将这些称之为“画眼”,就像文章有它的“题眼”一样。比如,《晨星》和《白日梦》中翻开的圣经,《阳光天使》中那个长着翅膀的小熊天使,《故事》墙上的那幅耶稣讲道的油画,《溪水边》中篮子里的水果,《橄榄枝》中的橄榄枝,《迷失的乐园》中女人手中的苹果,等等,都是这样,似乎是不重要的一个小物品,却是解读信息的关键所在。

 

有些信息则需要在一个广大的背景中才能解读,在《活水》,“画眼”就在左下角的那一湾流水上。姐姐注视着灌到瓶子里的水,妹妹注视着正在流动的水?溪水出现在许多画家的画布上,春林画中的独特之处在哪里?这就在他为这幅画起的名字上——“活水”。它出自耶稣说的一段话:“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面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注3)这就是活水,这水就是生命。两个女孩,一大一小,正要得到那要赐给她们的生命。这幅画最美的地方,就在姐妹俩注释的焦点不同,但凝视的都是同一个生命之水,一个宁静,一个好奇。

 

这几年来,春林更着力用普通的人与物来表达那不寻常的的信息。2009年他画的七幅“尊容”,画中的人物,没有美女,帅哥,也没有优雅的环境,而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大都上了年纪的老人。并且,春林更鲜明地使用了淡灰色,他很少使用鲜艳的颜色,他擅长用发亮的灰白色为基调,画出普通生活中的普通。套用歌德的话,生命之树是灰色,但闪动着白色的亮光。

 

春林为这组画所命名的“尊容”一词,大概是取自《圣经》的“箴言”一书中多次说到的一个观念:“白发为老年人的尊容”(20:29),“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着。”,(16:31)“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训诲,尊容之前,必有谦卑。”(15:33)。 这“尊容”  ,意味着 尊严,光荣和荣誉。

 

这一组老人,大概既无显赫的身世,也没有万贯的家产,或者可倾天下的权力,就连学富五车的学识和学位,大概也没有。那么,他们的“尊容”到底在哪里?画中透露的信息告诉我们,就在于他们的谦卑,和内心远离了纷争而达到了和谐。《箴言》书上还有一句话:“远离纷争,是人的尊容;愚妄人都爱争闹。”(20:3)内心停止了纷争,获得安宁,这是远离纷争的最高层次。因此,画中的老人,脱去了一切铅华,也没有艳丽明亮的背景,全部精神都落到谦卑上。尤其是“尊容之四”和“之五”两幅,前者,在灰色暗淡的气氛中,留着白胡子的老人,眼睛中流露出深深的仁慈;后者,暗蓝和淡黑的衣服营造出深沉的气氛,老人的眼睛,在暗蓝色的帽子下,于谦卑之中透出点点的明亮。


(待续)

1997年的《晨祷》白日梦迷失的乐园活水橄榄枝尊严

尊容(佳音)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