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

关注:0 粉丝:1
帐户设置 发表日志

走向以马午斯的路上(路24:23——35)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说到了一条路,名字叫以马忤斯,耶稣的两个门徒曾经在那路上走过,在途中,复活了的耶稣亲自走进他们。。。。。

 

以马忤斯,这是每一个基督徒都要走的路。路边,有五个标志牌,它们分别写着:失落,临在,邀请,圣餐,使命

 

一:失落

正当那日,门徒中有两个人往一个村子去,这村子名叫以马忤斯,离耶路撒冷约有二十五里。他们彼此谈论所遇见的这一切事。正谈论相问的时候,耶稣亲自就近他们,和他们同行。只是他们的眼睛迷糊了,不认识他。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走路彼此谈论的是什么事呢?他们就站住,脸上带着愁容。二人中有一个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说,你在耶路撒冷作客,还不知道这几天在那里所出的事吗?耶稣说,什么事呢?他们说,就是拿撒勒人耶稣的事。他是个先知,在神和众百姓面前,说话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长和我们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钉在十字架上。但我们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这事成就,现在已经三天了。再者,我们中间有几个妇女使我们惊奇,她们清早到了坟墓那里。不见他的身体,就回来告诉我们说,看见了天使显现,说他活了。又有我们的几个人,往坟墓那里去,所遇见的,正如妇女们所说的,只是没有看见他。【路 24:13——24】

 

他们“脸上带着愁容”,集中地表达了他们的失落,或者说,失望。亚历山太的区利罗认为:他们两人“说到耶稣的口气,就好象他不再活着,而是把他当作死去的人,在哀悼他。”(《古代基督信仰圣经注释丛书——路加福音》,第566页),他们在哀悼死去的耶稣。

 

 

卢云神父分析说:“他们要回家,然而他们的家已不再具有家的意义了,回家只是因为无处可去。为他们来说,家现在成了空虚、幻灭与绝望的代名词。这位从拿撒勒来的陌生人曾使一切焕然一新。他曾转化了他们的生命:为他们而言,在世界不是负担,而是挑战,不是布满陷阱的荒野,而是机会无穷之地。他曾将喜乐与平安带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他曾使他们的生命化成了一支美妙的舞蹈!而今他却死了到头来一切成空。他们失去了他。不仅是他,岁着他的逝去,他们也失落了自己。

 

 

如果有什么词汇可以一语道尽我们的痛苦,那就是“失落”。但任谁也逃不过那些存在于每天生活中,令人痛心疾首的失落感——梦想破碎的失落感。信仰的失落,也就是失去信念,不再认为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我们渐渐了解到,耶稣为我们而言也成了个陌生人——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这样失去了他。” (《炽热的心》)

 

 

“失落”的集中标志:希望破灭了!那希望是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耶稣。可如今,他死了。虽然天使说他活了,但是,没有看见他。“我们素来所盼望”这句话,用的是过去时,换言之,盼望已经成为过去,希望死了。

 

 

奥古斯丁问到:你们素来盼望!那么现在呢,你们不再盼望了吗?看啊,基督活着,你们里面的盼望死了吗?基督的的确确活着!基督活着,但他发现,他的门徒的心已经死了。 他向他们显现,但不是显现给他们的眼睛看。基督虽被看见了,但又是隐藏的。(第567页)

 

 

卢云问:面对人生种种失落,我们应当怎么办?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是:我们要将它们隐藏起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要敢于暴露我们的失落。“凭吊、哀悼我们所失落的就是容许所失落的一切扯开我们深受保护的安全感受,引领我们看到自身残破的痛苦真相。”在我们的泪水中,神奇地潜藏着生命的贺礼。

 

失落总是会发生的,并且常常不请自来,不期而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失落了,而在于当种种失落发生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是引导我们走入怨恨之途?还是引领我们迈上感恩之路?”

 

“面对种种失落,怨天尤人往往是我们最常有的反应。而更糟糕的是,这种怨恨不平的情绪也隐藏在教会中,这正是致使基督徒团体陷于瘫痪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我们的生命中,怨恨是最具毁灭性的力量之一。它是一股冷冷的怒气,进驻到我们生命的核心,使我们的心因此僵硬。怨恨甚至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弥漫在我们的言词和行动中,以至于我们再也无法辨认出它在我们生命中所造成的影响。

 

 

我心里仍有许多角落藏着怨恨与不平,我甚至怀疑我是否真的想除掉它们。没有这些怨恨之情,我还要做什么呢?此外,生活中充斥着使这不满情绪得以滋长的机会。”使我们觉得我抱怨得有理。

 

 

人生观,文化传统,更强化了这种抱怨的反应方式。

 

 

但还有另外的选择,这就是感恩。感恩就是“将生命当成一份值得感谢的礼物而生活”,接受这一个事实:生命的美丽及珍贵和它的脆弱与有限唇齿相依。

 

 

感恩是从祈祷开始的,我们:“上主啊,求祢垂怜。Kyrie Eleison(希腊文)。这是上主子民的呼声,也是怀着忏悔之心的人们的呼求。”

 

 

“唯有在我们愿意认罪,承认我们所失落的与自身是有某种微妙的关联时,才可能发出这祈求垂怜的呼声。”并且,我们还要接受这个事实,对于围绕在我们周遭的罪恶,我们也该担负部分责任。

 

“但是,没有人能真切面对罪过,除非认识到恩典。若非直觉地认识到新生将要来临,我们也不可能真心哀悼我们所失落的。”

 

 

二:临在

 

耶稣变成了我们路上的同伴,他自己做了我们的道路。(“正在交谈议论的时候,耶稣亲自走近他们,与他们同行。”《新译本》)尽管在他们的眼中,耶稣还是一个陌生人,但是,耶稣却把他们视为知心朋友。耶稣为朋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倾听。听他们的盼望和失望。

 

 

第二步,耶稣让革流巴和(西门)聆听他的述说。而他一开口,就说了一句很重的话“无知的人哪”。这就是“当头棒喝”吧。

 

耶稣要震动门徒的心:“无知”,无知的原因是“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

 

 “无知”是一个挺重的字眼,它会冒犯我们,使我们心生敌意。但它也能敲碎恐惧与自我意识的表壳,引人重新领悟生而为人的真谛实意。“它犹如惊梦醒世的晨号,它将蒙眼布扯下,并卸下我们身上无用的保护装备。无知的人哪!你没看见——没听见——不知道吗?你们注视着一簇小小的矮树叶,却不明白自己就身在山巅上,可以将整个世界尽收眼底。你们直瞪着眼前的屏障,却不愿去思考这屏障放在那儿是为了帮助你们寻得正确的路径。你们抱怨自己有所失落,却不了解你们所失落的正是为了使你们获得生命贺礼。

 

陌生人必须称他们‘无知’,好让他们了解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是什么。就是要相信,他们不相信他们所经验到的不只是一次无可挽回的失落;他们不相信除了回家按老样子生活之外,还有什么事可做。‘无知的人哪!为相信……你们的心竟是这般迟钝!’迟钝于相信;迟钝于信赖更大的安排与计划;迟钝于超越种种抱怨以发现满是生机的宽阔新世界;迟钝于超脱暂时的痛苦,了解这些痛苦乃是更大的治愈过程的一部分。

 

单是看到这迟钝之心能让我们深陷抱怨连连与心胸狭隘的泥沼中,便足以说明它绝非单纯无害的。正是这迟钝之心阻碍了我们发现生命实景。我们极可能一路走到生命的尽头,却还不知道我们究竟是谁,以及我们原本能够成为怎样的人。生命短促,我们所看到、听到、经验到的是那么有限,不能指望从这些有限的经验中渗透整个生命的意义。”(卢云)

 

主耶稣并没有限于指责,他击碎,他也包扎,医治,医治这“无知”的良药就是上帝的话,“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 是啊,只有通过圣经,我们才能认识耶稣基督。

 

 

奥古斯丁说的好:他们在哪一点上离弃了基督,基督就帮助他们在哪一点上认出他来。你看,他们对基督绝望,是因为居然看到基督死了。然而,基督为他们解明了圣经,他们就能恍然大悟,明白假如基督不死,他就不可能是基督。(第569页)

 

奥古斯丁:圣经中所有那些话都是指着基督说的,但只有那些有耳朵的人才能听到。(第570页)

 

“都。。。解释明白了。”(《新译本》)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那两个门徒真是有福了。

 

解经家摩根解释这句话时曾说:我读到这里就会有一种感觉,我真愿意花上一切代价去那条路上与他们同行,聆听祂的讲解。如果我们思想旧约圣经,就多少能够想象出祂那一天对他们所讲论的话。他们听这位陌生人引用圣经,向他们解明其中最深奥的道理。他们听祂向他们启示摩西律例里最难解的部分,祂将古代律法里面所蕴含的爱之奥秘向他们述说。祂用所有先知的话语来追溯弥赛亚的特质,指出祂是大卫的王,“比世人更美”,在所罗门全盛时期,祂是那“全然可爱”的一位。祂是以赛亚书中那位作王的婴孩,政权必放在祂的肩头上,祂的名字是以马内利,这名包含 了一切崇高的尊荣。祂是耶利米所谓的“公义的苗裔……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祂也是以西结所说的“有名的植物”,供应护庇和散发芬芳。祂是但以理书中那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把像砸碎,后来这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祂是何西阿心目中理想的以色列,“如百合花开放,如利巴嫩的树木扎根。”对约珥来说,祂是百姓的盼望,是以色列子民的力量。祂就是使阿摩司看到“耕种的必接续收割的,踹葡萄的必接续撒种的”这个异象的人;祂也是便哦巴底亚看见“在钖安山必有逃脱的人,那山也必成圣”这异象的人。祂是成就约拿三天三夜在鱼腹里这个神迹的那一位。祂是弥迦所说“必再怜悯我们”的那一位。祂是那鸿所说,在山上传平安信息的那一位。祂是哈巴谷所歌颂“出来要拯救……百姓”的那一位。祂是西番雅书中带给百姓清洁言语的那一位。祂是哈该所谓的真所罗巴伯,要建立神的殿。祂将引导撒迦利亚预言中“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那一天的到来。祂是玛拉基所梦想的“炼金之人”,坐在火前;又是那“公义的日 头”。这就是“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

 

当门徒对这解释是如何反应呢?卢云如此想象:“当陌生人对他们说话时,他们渐渐明白,他们渺小的生命并不如自己先前所想的那般渺小,却是一个伟大奥迹的一部分,这奥迹不仅涵盖了许多世代,更无限地延伸下去,从永恒直到永恒。

 

陌生人未曾说他们没有理由悲伤,却说他们的悲伤是属于更大悲伤的一部分,但在这悲伤中隐藏着喜乐。陌生人未曾说他们所哀悼的死亡不是事实,却说这死亡将会开启更多生命——真实的生命。陌生人未曾说他们并没有失去一位曾给予他们新的勇气和希望的朋友,却说这失落将为另一份关系开路,而这关系远远超越他们曾体验过的任何友谊之上。陌生人从未否认他们告诉他的事情,相反地,他肯定这些事属于一个更大事件,而这事件容许他们在其中扮演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

 

圣经用一句话概括了两个门徒的反应:耶稣“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 注意,不是大脑清楚了,而是心火热了。这“火热”是什么?

 

卢云说,就是“他们经验到他的临在。当耶稣讲论自己时,他临在于他们内心中。因此,耶稣的话语不仅只是讲他们想起他,教导他们关于他的事,或者唤起有关他的回忆而已。透过他的言语,耶稣真实地临在他们的生命中。这便是我们所谓圣言的圣事性特质。圣言创造它所表达的事物。天主圣言永远都具有圣事性。

 

但是希伯来文中的“说”和“创造”是同一个字。所以,按照字面翻译,经文是:“天主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为天主来说,发言就是创造。当我们说天主的话是神圣的,意思就是天主的话充满了天主的临在。

 

圣言要领我们亲炙天主的临在,并转化我们的心智。我们经常只把圣言当作是醒世劝言,期待我们在聆听圣言之后,得以改变处世待人的生活态度。但是圣言真正的魅力,并不在于我们聆听后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它,而在于我们聆听时,借由圣言的神圣化工在我们身上所产生的转化力量。天主圣言并非日后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它是借着我们此时此地的聆听,在聆听中治愈我们的言语。”

 

 

上帝临在于他们的生命中,他们的心就变得“火热”。这火热,是希望的火焰重新燃烧起来,它驱散了我们心头的忧愁。是爱,主啊,我深深地爱你。安波罗修说:“爱真是美善,它插着燃烧着火焰的翅膀,飞过圣徒的心和胸膛,烧尽一切属于物质和属地的,试验一切纯洁的,并用它的活,使烧过的一切变得美好。这火是主耶稣差到地上来的。”(第573页)

 

 

 当我们的心火热起来,我们就不仅知道,从受害到荣耀,这就是基督之路。而且,我们也要重复地走这条路,十字架之路。在这里,因着耶稣来到他们中间,因着上帝的话,以马忤斯之路,就成了基督徒之路,走在这条路上的基督徒,都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主。

 

 

 

三:邀请

 

“将近他们所去的村子,耶稣好像还要往前行,他们却强留他说,时候晚了,日头已经平西了,请你同我们住下吧。耶稣就进去,要同他们住下。”【路 24:28—29】这里又用了一个很重的词组:“强留。”非常希望耶稣留下来,请你无论如何留下来与我们同住。

 

这是一个深深的渴望,渴望更深的交往,成为你的挚友。

 

卢云说:“我要你成为我最亲密的朋友,我愿意你认识我,不仅只是那个走在路上和旅途同伴谈天的我,更是独自面对内在最深感受和想法之际的我。最重要的是,我也愿意认识你,不仅作为我旅程中的伙伴,更是我灵魂上的伴侣。”

 

正是这一个“强留”,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机会,两位门徒认出了耶稣。

 

 

耶稣接受了这一个邀请。当他“与我们同住”(《新译本》)时,家,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家。卢云说:“陌生人赋予了他们的旅程新的意义。他们空荡荡的家现在成了一个可以欢迎人的地方,一个接待客人的地方,这个地方让他们得以继续这段在不期而遇的情况下所展现的对话。

 

我们必须明白到,耶稣愿意接受邀请,或者更明白地说,耶稣渴望我们邀请他与我们同住。如果没有邀请,他会继续前行到其他地方去。耶稣从不强迫我们接受他,这是非常重要的。除非我们邀请他,否则,耶稣将永远是个陌生人,很有趣,很有学问,但终究还是个陌生人。

 

没有邀请,一份显示渴望建立持久关系的邀请,我们所听到的好消息——福音——不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所听到的不过是一则“消息”罢了,就像每天轰炸着我们各式各样讯息一般。

 

尽管我们与人有一些很好的机会相遇,但却无法发展出深远的关系,这可说是当代社会的特色之一。唯有一份“请来与我同住”的邀请,能使一次有意义的相遇升华为一份转化人心的关系。”

 

我邀请耶稣来家里坐坐了吗?

 

 


四:圣餐

 

卢云的分析:餐桌是亲密的地方,围绕在餐桌旁,我们能发现彼此。同时,餐桌也是能让人万分伤痛地感觉到疏离的地方,在餐桌旁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父母之间紧张的关系。当我们同寝或共饮之际,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刻。床与餐桌是家人表达亲密关系的地方,同时也可以是两个令人感到痛苦的地方。

 

 

当耶稣进到门徒家里时,这家顿时变成了他的家,主客易位。原本被邀请的他,现在提出请求,请求我们允许他进入我们里面。(到了坐席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掰开,递给他们。)“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要吃这粮。(约6:34——59)

 

 

我们都熟悉在餐桌旁这种愿意自我付出的渴望,我们会招呼说:“尽量吃,尽管喝;这餐饭是为你准备的。多吃点,这原是给你享用的,好让你吃了得着力量,也让你了解我对你深刻的爱情。”

 

上帝付出了一切,这便是降生成人的奥秘,这也是圣餐的奥秘。

 

“有两个字最能表达上帝对人类完全自我付出的真爱奥迹,就是“圣餐”。这两个字蕴涵着这真理——在耶稣内,借着耶稣,天主不仅愿意教导、指引或启发我们,祂更愿与我们合一。天主渴望完全与我们结合,好让天主的一切和我们的一切能在永续的爱内相连结。天主与人类之间的漫漫关系史,是一段天主与人类不断走向彼此,以建立更深厚共融关系的历史。它不仅是一段合而后分,分而复合的历史,也是天主不断寻索日新又新的方式,好与那些祂按自己肖像所造的人类得以亲密交流的一段历史。

 

圣奥斯定曾说:‘天主,我的灵魂得不到安宁,直到它憩息在祢里面。’但是当我检视人类曲折的救恩史时,我看到的不仅是我们渴望归属于天主,天主也渴望归属于我们。仿佛天主也在向我们呼唤:‘我的心得不到安宁,直到我能憩息在你们里面,我所钟爱的受造物。’”(卢云)

 

从亚当、夏娃一直到耶稣,到今日,上帝一直在呼喊着,要自己所造的人接受祂,爱他:“我造了你,我将全部的爱给予你,我指引你,支援你,并应允满足你内心的渴望。但是,你在哪里?你的回应在哪里?你的爱情在哪里?我还必须做些什么,好让你回应我对你的爱情?我不会放弃的,我要继续尝试。有一天,你将发现我多么期盼着你爱的回应!”(卢云)

 

“天主渴望共融:活泼而有生命的合一,来自两方彼此亲密的表达,真正相互交流的联系。半点强迫不得,也非出于授意,而是自由付出、自由接受的共融。为实现这样的共融,天主一路走向我们。祂变成一个必须依赖人类关照长大的小孩,一个需要引导的男孩,一个寻找学生的老师,一个呼唤追随者的先知,而最后,他成了一个被士兵的长枪刺透,而身躺墓穴里的人。在故事的结尾,他站在那儿看着我们,眼底满是温柔的期待,问道:“你爱我吗?”又一次,“你爱我吗?”再重复第三次,“你爱我吗?”

 

奥古斯丁说,主耶稣要人在哪里认出他呢?在掰饼的时候。

 

叙利亚人以法莲的诗:

 

当门徒的眼睛还在紧闭的时候

 

饼也做了

 

打开他们眼睛的钥匙,

 

使他们认出无所不知道的上帝。(第572页)

 

这就是主,他渴望与我们发展最亲密的关系,他渴望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上帝不仅愿意借着成为一个生在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的人,进入人类的历史,也愿意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成为我们的日用食粮。

 

 

当他们两人吃了耶稣递给他们的面饼,他们终于认出了耶稣,于是,“耶稣就居住在他们最深的内在,现在,耶稣在他们里面呼吸,在他们里面说话,耶稣确实在他们里面活着。当他们吃了耶稣递给他们的面饼,他们的生命就被转化为耶稣的生命。现在活着的不再是他们自己,而是耶稣基督在他们里面活着。就在这共融最神圣的一刻,耶稣从他们眼前消失了。从今以后,他要因着人的信,住在他的话语和圣餐中

 

与耶稣共融意味着变得像他。我们与他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与他一起身躺墓穴中,并与他一起复活去陪伴失落的旅途中人。圣餐——就是变得像基督一样,带领我们走进生命的新领域。

 

圣餐不单使他们认出基督本人,也让他们认出彼此是兄弟,因为现在我们都属于耶稣基督,在我们里面活着的耶稣基督,使我们认出了他人生命中的耶稣基督,我们每个人都在基督里面内与他为一,并借着他我们成了一体。

 

 

 

五:使命

 

“他们就立时起身,回耶路撒冷去”。“立时”“马上”,多么紧迫的使命感,去传扬那大好的消息:主复活了!我们亲眼看见了。

 

我们亲眼看见的,不能不说。

 

卢云说:“在他们“回家”与返回耶京之前,有多大的不同啊!前后代不同是从满腹疑惑到满怀信心,从绝望到希望,从恐惧到爱。原先两个无精打采的人拖着脚步走在路上,现在这两个朋友却走得飞快,有时候甚至跑了起来,因着他们要告诉朋友们的消息而满心喜悦。”

 

传扬基督,这是基督徒的使命,也是基督徒从基督那里接受的命令。

 

 

注意:“耶稣以许多种不同的方式显现,也以许多途径让我们知道他复活了。。。耶稣把饼递给我们,但是在早在他在路上遇见我们之前,他已经触动别人的心。耶稣呼唤一位妇女的名字,她立刻认出了他。耶稣把伤痕显示给另一个人,而他们便认出他来。我们有我们的故事要说,而且这诉说为我们也是重要的,但是我们的故事不是唯一的故事,我们有使命要完成,而满怀兴奋,这是好的。但是我们首先必须听听别人有什么要说,然后我们可以说出自己的故事,为大家带来喜乐。

 

信仰团体是个开放的地方,让人们可以讲述许多关于耶稣所作所为的故事。这些故事彼此间可能很不一样,但焦点是共同的:耶稣基督。

 

耶稣从未派遣我们独自而行,我们也并非单独地接受这派遣;我们是与弟兄姐妹一同受派遣,因为基督命令我们,也命令他们,活在我们里面,也活在他们里面.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