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

关注:0 粉丝:1
帐户设置 发表日志

接纳最小的弟兄——阅读曼宁笔记之六

曼宁认为,在我们人生的第二个旅途,从三十岁到六十岁,我们往往面临生命的第二次呼召,“这呼召问到,你是否真的愿意接受上帝全然爱你的信息?我相信这正是我们能够成熟,属灵成长的关键。要是我们心底真的不相信上帝照我们的本相爱我们,要是我们还让‘可以做一些事来让上帝更爱我’来污染自己的思想,我们就是拒绝十字架的信息。”(褴褛190页)

 

换一个角度来问,是不是只有当我们良善时,上帝才爱我们?而当我们贫穷,破碎和犯罪时,他就不爱我们了?(孩子24)

 

这是生命成长中的关键问题,哈姆雷特问题,生,还是死?

 

基督徒在这个问题上往往困惑不已,或者说,很纠结,纠结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上帝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就像奥格威(Lloyd Ogilvie )所分析的那样,我们对主的认识往往“都是基于一种爱情交易式的回报。要是我们行为端正,勤勉,他就会爱我们。这么一来,我们就扭转了形势:我们努力生活,为要得到他的爱,而不是我们活着,是因为他已经爱了我们。” (褴褛210页)

 

曼宁一再肯定,“上帝对我们的本相有着永不止息的温柔和慈爱——不是除了我们的罪恶和缺陷(那就不是完全的接纳了),而是连带着我们的罪恶和缺陷。上帝虽然不放过或认可邪恶,却不因为我们里面有邪恶而收回他的爱。”(孩子23)

 

上帝的忧伤在于我们害怕他。付士德说:“今天上帝的心是一个因爱而受伤的窗口。他因着我们的远离和偏见而心疼,他因为我们没有来亲近他而哀伤;他因着我们忘记他而难过;他因着我们贪得无厌而流泪。他渴望与我们同在。”(孩子23/24)

 

后来,曼宁把这表述为:“我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跟上帝说:‘如果我改变,你就爱我了,对吗?’上帝的回答永远是:‘慢点,你完全搞错了,你不是先改变,所以我才能爱你。我爱你,所以你会改变。’我仅仅把自己显露在这个无所不包的爱中,并有一种巨大的、不动摇的、不顾后果的、强烈的信心,知道上帝是这样地爱我。他会改变我,朔造我成为他所要的模样。”

狄安东(Anthony DeMello)说:“如果你有偏见,你就会以那个偏见的眼光来看那个人。换句话说,你不再视他为一个人。”(孩子106)套用狄安东的话,我们往往用偏见来看自己,不把自己视为上帝心爱的孩子,而这,有强化了我们的偏见。

 

这是曼宁也是我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接纳自己的破碎?曼宁的答案,这是因为我们很难相信上帝有完全的爱,就像诺威治的茱莉安所说的那样:“有些人相信上帝有完全的能力,凡事都能够做;也有完全的智慧,凡事皆可能做;但是,说他有完全的爱,凡事都会做——在这方面我们就不是那么相信。依我所见,这样的无知是爱上帝之人的最大拦阻。”(孩子32)它首先拦阻的就是自己,不能在上帝之爱中爱自己。

 

茱莉安又说:“我们殷勤的主不希望他的仆人因着经常重挫而绝望,因为我们的挫败并不阻挡他爱我们。”即使在我们失败时,上帝依然爱我们,这就是上帝的爱。他早就这样向一再失败的以色列人宣告:“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31:3)


“永远的爱”,用曼宁喜欢的概念,就是,无条件的爱。

 

基督徒新生命的起点就在于相信上帝爱我们,他爱我们的本相,因此,我们能够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破碎,失败和罪过,接纳在我里面的那个受伤的自我,用爱来接纳它。许多基督徒作家说:“如果我们不爱自己,我们就无法接受他人的爱,更不必说相信上帝爱我们。”

 

 

是我们心中的那个假我,使我们无法真正接纳自己的破碎。这个假我,一方面说来,就是骄傲,不肯真正承认自己是一个穷人,褴褛者。牟敦说:“我们从未进入和上帝关系中最深的实际,因为我们太少承认自己在上帝面前一无所有。”(孩子26)

 

他诚恳地劝诫我们:“将你的贫穷交给上帝吧,向他承认你一无所有,一无所是。无论你了解到与否,上帝爱你,与你同在,居住在你里面,呼召你,拯救你;而他对你的了解和怜悯,是你从未在书中找到,或在讲道中听过的。”(孩子25)

 

假我的另外一面,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属灵人”,虔诚的基督徒,热心的门徒。泰格威(Simon Tugwell )如此描述:“我们不是在逃避我们的真我,就是在所造一个假的自我——一个大致上赏心悦目,有些魅力,表面上很快乐的我。我们把自己所认知或感受的自我(是我们自以为无法被接纳,被爱的部分)隐藏在某种我们期望较好的表象后面。我们为大众的好处戴上了漂亮的面具,自己躲藏在后面。过了些时日,我们甚至忘记自己在隐藏,而以为那漂亮的面孔就是我们的真我。”(孩子26)

 

这个“属灵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计算分数,上帝,你看,我做了这件事,那件事。遵守了这条戒命,那条戒命。不错,我有这个小过,那个不足,但与我的好处相比,还是功高于过。“分数”,成了我们与上帝讨价还价的资本,因为我们的分数要证明,我是值得你爱的。或者说,我棒,所以,你才爱我。

 

牟敦劝诫说:“不要再计算分数;把自己,连同一切罪性降服于上帝——他不看分数,也不看计分者,只看见他的蒙基督救赎的孩子。”(孩子31)

 

4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荣格曾深刻地反思圣经中的一段著名经文,耶稣说:“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义人就回答说,主阿,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34——40)

 

荣格分析说:“自我接纳是整个道德问题的本质,也是健全人生观的典型。我奉基督的名喂饱饥饿的人,饶恕侮辱的行为,去爱我的仇敌——这些绝对都是良好的美德。我做在最小的兄弟身上的,就是做在基督身上。但如果我发现最小的兄弟,最穷的乞丐,最无礼的冒犯者,仇敌本身——这些都在我的里面,我需要的是向我自己施恩——我自己就是我必须要爱的仇敌时——那又该如何?一般而言,基督徒的态度便一百八十度翻转,不再考虑爱和忍耐;我们对里面的弟兄骂他是废物,定罪,斥责自己。我们向全世界隐藏:拒绝承认在自己里面我遇见了这位最卑微的人。”(孩子51页)

 

在写作《耶稣的签名》一书时,有一次曼宁在异象中看见复活的耶稣,耶稣温暖的爱轰然降临,使曼宁意识到自己还不曾认识到这爱。在信心中曼宁听到耶稣说:“我问过三次:‘你爱我吗?’现在面对你的阴影吧,把你里面最令你鄙视的部分看个仔细,然后看透它的背后。你会在你心中发现到一股我对你的爱,超乎语言,超乎想象,超乎观念的爱,这爱是你不能了解也无法涵盖的。你对我的爱虽脆弱,但却是真实的。相信它。”(签名174)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要像希尔生(Etty  Hillesum)说的那样:“保守我们里面属于上帝的那一小部分。”

 

十三世纪的神秘主义者圣嘉德琳(Catherine of Siena)在祷告生活中敏锐地觉察到上帝的内在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她觉察不到上帝了,她的思想里充满了不洁的意念。一天,她突然深深地经历到了耶稣的同在,她生气的抱怨说:“主啊,当那些污秽的念头折磨我时,你到底去了哪里?”主回答说:“嘉德琳,在你受试探的过程中,我一直待在你内心深处。不然的话,你是不可能胜过试探的。?(签名147)

 

荣格问:“要是你发现那个最小的弟兄,也就是那个最需要你爱的人,是你可以用爱来帮助的那个人,是那位让你的爱成为最有意义的人——要是你发现这位耶稣的最小的弟兄。。。正是你自己,你该怎么办?”(褴褛199页)

 

答案:把你作在别人身上的,作在你自己身上。罗耀拉的圣伊纳爵说:“直接对上帝的体验确实是恩典;基本上,对于上帝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被拒绝的。”(褴褛55页)

 

曼宁一再重复:此时此刻,“耶稣爱我们,是照我们的本相,而非照我们应有的样子,因为没有人符合应有的样子”,(签名168)“我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来增加上帝对我们的爱,我们莪也不可能做任何事来减少他对我们的爱。”(信任36)

 

 

这是卡斯帕(Walter Kasper)的总结:“在耶稣基督里体验上帝的大爱,意味着这个人毫无保留地被接纳,被认可,永无休止地被爱,人可以且应该接纳自己,以及接纳自己的邻舍。”(信任129)

 

 

当我们接纳了这个破碎的自我,我们的创伤就会成为我们的力量。在《搅动池水的天使》这个独幕剧中,天使对一个渴望医治的医生说:“没有创伤,你的能力从哪里来呢?是你忧郁使你低沉的声音撼动了人们的内心。一个生命破碎的人,比天使更能说服地上那些苦命的跌撞的孩子。在爱的职事中,唯有受伤的士兵能服事,”(孩子32/33)

 

这样的话,我们也就能够像艾根(John Eagan)一样,饶恕自己的不可爱,不稳定,能力不足,坏脾气,啤酒肚,我的罪不能使他远离神。我们要把假我带到十字架前,让耶稣基督赦免它。正如牟敦所说的:“上帝要我——一个‘不配’的人——忘记我和兄弟们的不配,敢于在爱中前进,这爱救赎了我们,以上帝的样式更新我们;上帝要我对‘功德’这个荒谬想法一笑置之。”(孩子57)

 

我们不但要看到自己的假我,更要看到自己的“真我”。我是谁?对这个人生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牟敦回答说:“我是基督所爱的人。”(孩子60)这就是我的真我。

 

艾根的属灵导师对他说,“艾根,信息的核心是,让主和他对你的大爱构成你的个人价值。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被上帝所钟爱的人。上帝对你的爱和拣选构成了你的价值,接受这一点,并让它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实。”(孩子58)

 

卢云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唯一的渴望就是在你自己的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回响着一个声音:‘我是一个蒙爱的人’。”(孩子59)当我们每一天在灵魂深处听到耶稣对我说,孩子,我爱你,你是我的爱子,这,就足够了。

 

生命中最根本的选择,就是信赖上帝爱你,直到千秋万代。这个选择是冒险。生命本身就是冒险。“活着而不冒险,正是冒着没有活着的风险。”

 

我们要在静默祷告中听到这个声音,微小的声音,你是我的爱子。我们应当像牟敦那样,不断地觉察到意识到我们已经与上帝联合了,去意识到已经存在的。或者说,从意识上去觉察到上帝那无条件的爱已经住在我里面了。(信任201.02)凭信心抓住上帝不放,或者说被上帝的大爱紧紧抓住不放。

 

在这个觉察的过程中,我们变得像拉纳所说的那样,学会“渐渐以上帝看我们的方式看自己——承受无尽大爱与无穷热爱的对象。”(信任92)让我们从祈祷开始,“让上帝看到自己的真我,并愿意让他爱那真正的我。”(信任第33)

 

上帝的确就是这样看我们的:

 

诗人大卫宣告:“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103:13)

 

先知说:“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吗?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以赛亚49:15)

 

保罗说:“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罗 8:14——16)

 

当我们呼叫阿爸,父,并确信我的阿爸很喜欢我,我们就真的是天父的孩子了。

 

法瑞尔(Edward Farrell)问庆祝80大寿的舅舅:舅舅,你看来很快乐。舅舅回答,是的,孩子。外甥问,想告诉我为什么呢?舅舅回答时,流泪了,好哇,你知道吗?我的阿爸很喜欢我。啊,我的阿爸真的很喜欢我。(温柔30)

 

当我们诚实地说出,是的,我的阿爸很喜欢我,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我——上帝心中的我。牟敦在度过多年的修道院生活之后看到,最高的灵性发展就是成为一个“常人”,普通人。“完全成为一个人,那么单纯地自然地作他们自己(这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他们若非被社会的贪婪,野心,情欲和穷乏的扭曲,是有可能做到的。”(孩子56)

 

从大学的圣殿哈佛大学走到黎明之家去为智障人士服务的卢云神父,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说:“我所需要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蒙爱的人,然后逐渐使我所认识的自我,和日常生活中无数的具体事实之间的鸿沟愈来愈小。做个蒙爱的人,就是将那些启示在我心中的真理,从上头拉下来,进入平凡的我每时每刻思想,谈论,以及所要做的事上。”(孩子82)

 

曼宁说,这也是他每一天选择走的路,我也是如此。


参与讨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